小時候不會歧視,為什麼長大就變了?恐怕是你教出來的

幼稚園的孩子,都可以不分種族一起玩,為什麼長大之後,卻開始萌生歧視思想?原來是大人在生活中不經意一點一滴教出來的。

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以後,朋友的聯繫熱絡許多,不論身在何處,只要有Line或WeChat,天涯若比鄰。

有天,美國的朋友打電話來,劈頭一句話就是:我們何去何從?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歧視

原來她女兒去醫院生產,請她晚上去照顧四歲的外孫女光光。光光在睡前,很鄭重地向上帝禱告說,請祂一定不要把妹妹生作黑人,也不要把妹妹生在美國。

她聽了好笑,就故意說,「你現在才告訴上帝,來不及了,媽媽已經去醫院生妹妹了。」

光光一聽就大哭說,「不要,不要。」她不知光光為何會這樣,直到她回到客廳看電視才恍然大悟,孩子被嚇到了。

因為新聞一直重播黑人被壓在地上「我不能呼吸」那段,以及白人警察推打示威的黑人群眾。但是警察打的人中也有白人,為何光光只覺得作黑人不好呢?

她突然想到可能是大人的關係。她自認自己沒有種族歧視,但是也曾罵過黑人「黑鬼」,尤其是被危險超車或看到黑人隨意穿越馬路時。她問:為什麼古今中外都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歧視?它是天生的嗎?

孩童不論種族

我聽了,腦海浮出一張圖片:在超市中,兩個背着孩子的媽媽,一黑一白,背對背在很窄的通道中挑物品,母親的臉上沒表情,但是背上的孩子卻笑着伸出了手,想要觸摸對方。

研究發現,幼兒園的孩子,不論種族都能一起玩,但進小學以後,這個「你跟我不一樣,我不跟你玩」的觀念就出來了。

不經意造成的恐懼

也就是說,種族歧視不是天生的,是大人加諸孩子的。大人在生活中不經意的歧視語言會替孩子貼上標籤,當然更有父母是直接告誡孩子不要跟他玩,因為他是黑人。

朋友說50年前,她去美國留學時,美國國力強盛,人民富而有禮,她以為找到了桃花源,這一輩子不必像她父母那樣逃難,可以安心地扎根下來了。

但是這次暴動使她心中深處一直不敢面對的恐懼冒了出來,她知道她再怎麼努力參加公共事務,她仍是不被認同的「外國人」。

雖然研究已指出沒有純種雅利安人,更沒有他們優越的證據,但高級知識份子心中仍有白人的優越感。過去她認為「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現在她問:何處是兒家?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