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重啟教育改革刻不容緩,從教師、教材、教案、教法、評審、考試等方面,達到兼顧德育和教養。如何掀起一場整個教育界都應投入的教育改革2.0,需要成立強而有力的領導專家小組,搭建一個由所有持份者共同參與的公共平台,集思廣益,有序推進,非一朝一夕可成功。政府有充足的資源,關鍵是領導能力。社會現已有共識:要救救孩子們,把他們從社交媒體的偏頗宣傳中解放出來,尋回自己。
再蹉跎下去兩代人迷失
香港回歸祖國23年了,還在瞎鬧「香港獨立」,不懂得正本培元、學習歷史,建立正確的國家觀、世界觀和全局觀,如果目前的狀況再這樣下去,蹉跎三年五年,整整兩代人將會迷失,香港的沉淪必不可免。
本人從家長的角度看,馬上可以做的,是從家長本身做起,特別是對13-19歲的青少年,成長時期性格正在形成,有熱情衝勁,是最可塑造的年華。校有校訓,家有家訓。我們要從家庭教育做起,不要以為讓孩子上學校,就可以把責任全推給學校領導和老師。我中學肄業於皇仁書院,校訓很簡單,就是勤有功。我大學在香港大學,校訓是明德格物。然後我到日本留學,校訓是產業翹楚,如水精神。其後再赴澳洲攻讀,校訓是知識注入生命。至於家訓,是品行方正,家有餘慶。這些訓言,都和教養有關,是為學做人的道理,畢生受用。我幼承庭訓,家父母對我關懷備至,言傳身教,至今不忘。從家訓到家風,啟發我對中華文化的感悟和傳承。
家長,往往對子女起着不可思議的作用。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建構一個模式,從中領會到此模式的最佳立身處世之道,充滿愛心和誠意地傳授給下一代,和他們交流心得,這就成了家訓。長期堅持下去,必有回報。
家訓的歷史由來,據說從周公開始。確切記載於典籍的,有孔子的「庭訓」。孔子囑咐他的弟子,要學詩,才懂得溝通;要學禮,才懂得自立。這就是孔子著名的庭訓。家長可以口傳心授給兒女,鼓勵他們要學詩、學禮,才能立言、立命。所謂詩禮傳家,就是這個意思。
孩子教育不能依賴學校
家訓一般不立文字。孔子不立文字,用的是口傳心授之法。為什麼呢?因為對孩子口傳心授,以身作則,他們會以家長為榜樣。這樣做,有無可比擬的潛移默化的傳授效能。在孩子的價值標準中,父母口授之言是絕對可信的真理。父母口授時出於真心實意的愛護和關懷,在諄諄引導的時候,有切切身教的示範,說服力極強,能感動孩子,是孩子品格的第一塑造人。家庭教育是品格建築的基礎,絕非虛言。
曾國藩有家訓,通俗易懂,是絕對原創的口訣:「書、蔬、漁、豬、早、掃、考、保。」讀書、種菜、養魚、餵豬,早起、打掃、敬祭先祖、善待親鄰。顏之推有《顏氏家訓》。錢鏐有《錢氏家訓》。諸葛亮有《誡子書》。司馬光有《家範》。袁采有《袁氏世範》。朱伯廬的《朱子家訓》,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完備,對仗工整,是教孩子治家的經典家訓。
《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誨人之作,將聖人之言押韻修辭一番,面面俱到,把中國道德規範說得完全透徹,是所謂「共訓」。這些訓條,也可以在家庭之內鼓勵孩子學習,最好的辦法,是一同研究推敲,在這過程中着重啟發和聆聽,不要板起臉孔,自以為可以生硬地向孩子灌輸。「共訓」可以作為參考,重點還是父母原創的家訓,這樣更為親切,更容易發展和諧的親子關係。
去年黑暴動亂以來,不少家庭產生決裂,被捕的學生接近2400人,可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作為家長的,要拍案而起,尋求自救之道,不可再單憑依賴政府當局和學校。疫情期間學校休課較多,正好利用這時機,在家裏調教孩子,為時未晚。肺腑之言,謹供參考。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