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獲中央銀行大水猛灌後,不消兩、三個月就已經收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失地;其中美國的科技股就更創出新高。奈何,疫情至今不但未有過去,更有復發之勢,新增確診個案更已蔓延至多個新興國家,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及印度等等,以確診人數計,近月其實是反而有所上升。
市場回復正常,但疫情未復原,經濟活動亦都未完全正常,這兩個不正常情況的持續,又再令到市場偶爾變得不正常。資金氾濫,股市為首的資產價格上升太快,而且太過超前實現經濟表現,好的一面看,是市場預示將來會轉好,市場走前經濟是事實,但出現大幅脫節情況,卻埋下不少問題。
不合資格的贏家
首先,市場升勢令投資者對前景存在不合理預期,稍為不對勁,就很容易構成震盪。市況的波動源頭,更多來自太多資金,等於太多投資者進場,部分經驗老到、但亦有很多是新手,形成愈多人就愈亂。更大問題在於,美國聯儲局為首的央行,無疑救了市場,拯救了很多企業,但拯救的結果,是超低息率成本的融資,催谷槓桿借貸活動。主權債持續搶手已經不是新聞,美國企業債的新發行,每日十幾宗是等閒之事。即使區內,很多評級不高的公司近日發債,債息成本比個多月前的藍籌發債,幾乎可以打和,甚至更低,製造了很多本來是不合資格的贏家。
無疑,低息融資幫助到企業,而企業用於償還到期貸款或發展業務,都是會有正面作用。可是,問題在於市場走勢行得太前,債務成本推得太低,企業及經濟活動就落後得太慢,結果即使很多出於好意的趁低息融資,到最後就因為疫情令業務無法正常,企業的融資變成為了更大的槓桿負擔。
看看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兩個多月內已經急升至7萬億美元左右,而相比以往,聯儲局現在幾乎什麼也變相包底,企業買債、垃圾債也買、表面是提供流動性,搞活市場,實際是市場的風險製造者。
聯儲局上星期會議後,表明2022年底前不加息,除負利率政策外,什麼也可以研究、都可以考慮。面對一個極鴿派的中央銀行論調,市場不升反跌,不是因為對沒有更多政策而失望,反而是可能擔心聯儲局愈踩愈深,風險會愈來愈大,因為很多投資者已看到市場的價格走勢實在行得太前。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