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下稱聯盟)成立後第一份政策研究報告《培養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素養》已於5月出版。研究報告由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及嶺南大學STEAM教育及研究中心聯合出版。聯盟希望藉此研究報告,參考各地培養年輕人科技創新素養經驗,檢視香港目前相關狀況,提出培養香港學生科技創新素養的政策建議,令香港年輕一代得以重新全面地發展。研究報告已寄送到教育局局長及負責課程發展的官員,希望他們能吸納當中的建議。
普遍青少年未能掌握科技創新
為了知道更多香港青少年對科技創新素養的認知和看法,聯盟向學校會員發出一份問卷調查,是次問卷調查總共訪問了1816位學生,當中有773位小學生以及1043位中學生。男生1000名,女生816名。此外,聯盟亦都約見了中小學校長、大學教授、前線老師、業界專家作深入訪談。
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主席張澤松博士指出,數據反映出香港青少年對科技創新有一定程度的認知,但普遍青少年未能掌握科技創新的基本,例如21世紀個人素養方面有待加強,國際間已經有大量研究指出21世紀個人素養在未來是十分重要,香港教育界應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聯盟副主席周文港博士表示,數據顯示香港的中小學生自評喜歡科學相關學科,亦都同意對科技發展感到十分有興趣。此外,數據亦都反映香港的中小學生十分喜歡科創教育的活動,不論是校內還是校外的活動,他們都希望可以增加科創活動的數量,以及不同種類的活動。
九大建議
聯盟副主席黃錦良在研究報告中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強香港青少年的科技創新素養。當中包括:
1. 教育局應定期邀請學界和業界一起建構「跨學科科創技能組合」,並提供師訓支援,讓老師能夠設計合適的校本教學內容
聯盟認為教育局應擔任牽頭角色,聯同學界和業界一起建構「跨學科科創技能組合」,並每兩至三年重新檢視技能組合內的知識是否切合社會的需求。
2. 成立地區科技創新資源中心,學校能夠在所屬地區得到資源
聯盟建議成立地區科技創新資源中心,將香港劃分為5區(新界東、新界西、九龍東、九龍西及香港島)。每一個區域最少成立一間資源中心,在個別地區例如新界西,由於人口較多,聯盟認為更可以成立兩間資源中心。當學校需要使用科創教育資源時,便可以更快更容易得到協助。
3. 學校管理層全力支持教師進修,加強師資培訓,安排最少3個月培訓課程予老師
聯盟建議校長可以指定負責科技創新教育的老師安排為期最短3個月,最長半年的培訓課程。在老師不在學校的期間,學校管理層可以動用政府的現金津貼,聘請代課老師處理教學工作,令老師可以不用擔心學校的課堂進度。
4. 建立科技創新教育教師交流網絡,讓老師能互相支援
聯盟建議成立一個科技創新教育教師交流平台,由聯盟成為統籌,將香港所有負責科技創新教育的老師連繫起來。老師可以在平台上互相分享教材,將經驗和心得跟新老師分享,老師亦都可以提出疑難和面對的問題,讓其他老師解答。對於老師來說,將會是十分大的支持和鼓舞。
5. 培訓科技創新教育支援人員,到校支援老師,減輕老師負擔
聯盟提出香港大專院校,或其下的社區學院可以提供培訓科技創新教育支援人員的課程。聯盟建議可以定位在為期兩年的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程度的課程,因為學生畢業後可以選擇繼續升學,或者直接到中小學內支援科技創新教育的老師,處理和科技創新教育相關的行政工作,比賽相關的物資準備和修理,亦可以幫助負責科技創新教育的老師帶隊外出。
6. 商界應讓學生了解更多行業最新動態,讓他們知道科技創新的出路
商界在推動科技創新教育當中,其實擔當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聯盟提出,大學或大專院校可以在每一個學期內,在一些科技創新相關的學科當中,安排課室外的活動,例如參觀科技公司,在科創公司內聽講座,又或許可以安排學生和科創公司的管理層會談。
7. 科技創新是需要整個社會一起推動,教育團體、專業學會定期舉辦合適一家大小的活動,令家長都能了解科技創新的好處
科技創新教育得以成功推動,單靠政府和學校推動是不足夠,老師在校內已經十分忙碌,能夠分配出來的時間和空間有限。但幸運地,香港有很多熱心推動科技創新教育的機構,例如專業學會和教育團體。他們比學校擁有更多的資源和一班來自業界的資深專家,聯盟認為他們可以專注在舉辦活動,一方面可以提升團體或學會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令普羅大眾更容易接觸到科創的好處。
8. 主流傳播媒體大力推廣科技創新素養,將科技創新帶到日常生活中
聯盟建議香港政府可以向香港免費電視台租用頻道,並購買外國跟科技創新有關電視節目,以及撥款給電視台自己拍攝科學相關節目,24小時發放給全香港市民收看。
9. 政府應定時更新香港科學館及香港太空館
聯盟認為香港科學館及香港太空館需要與時並進,館藏過時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政府各部門互不協調的結果。所以聯盟建議教育局、創新及科技局及康樂及文化事務局、甚至環境保護署和其他相關部門都應該一起推動「科技創新教育」,更加重視香港科學館及香港太空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