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國安法「文攻」中間派、「武嚇」和理非

國安法的論述是「文攻」,意圖令中立甚至淺黃的市民離棄抗爭運動。至於國安法本身則是「武嚇」,主要作用是震懾「和理非」,促使他們與前線和勇武分化。

沒有最荒謬,只有更荒謬。身為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浪費香港人的錢在多家報章的頭版賣廣告,去推銷眾所周知的港版國安法(以下簡稱國安法)。特區政府、親政府陣營、北京及其支持者,已掌握極多宣傳渠道,過去一個多星期不斷轟炸香港人的腦袋。特首賣廣告,既浪費,亦無用。最重要的作用也許是她可以向北京交代:已經盡力推國安法。

話雖這麼說,我認為這個廣告的內容值得一讀,因為它概括了支持國安法的論述。有關論述對堅定的反政府陣營人士毫無說服力,但對中立以至淺黃人士未必沒有影響。過去個多星期,親政府人士輪流表忠,在堅持獨立思考的人士眼中是鬧劇。但我們不宜輕視背後的文宣策略:北京首先要所有支持者統一立場,然後統一宣傳口徑,即是支持國安法的論述,再然後這些支持者會通過不同渠道持續發放有關論述。一個人把謊言講1000次未必有人信,但當1000或更多人覆述一個謊言,而又沒有人作出有力的反擊,就會愈來愈多人相信。

國安法論述令市民離棄抗爭運動

國安法論述有三個主要論點。第一,很多國家都有國安法,包括現在批評港版國安法的一些國家。它們攻擊中國是雙重標準,想搞亂香港以至中國,不安好心。第二,國安法是針對極少數人。如果你沒有做法例所針對的四種行為和活動,根本不用擔心。第三,香港暴力示威持續不息,需要國安法以恢復平靜。有了國安法,就能夠把少數極端分子和一般市民(包括不滿和批評政府的市民)區分開來,對前者嚴肅處理,清除暴力示威的源頭。

香港大多數市民本來都抗拒暴力,幾十年來絶大多數示威是和平進行。過去一年,抗爭運動的暴力成份升級,很多香港人(包括部分運動的支持者)感覺並不舒服,只不過因為政權表現太差、警暴更為過分,他們慢慢接受了衝突場面。上面論述的第三點對這些人有針對性。他們多數是有正義感而政治上中立或者淺黃,內心其實渴望回復平靜。他們不會誠心支持國安法,但可能接受這條法例有助於減少暴力抗爭。

國安法的論述是「文攻」,意圖令中立甚至淺黃的市民離棄抗爭運動。至於國安法本身則是「武嚇」,主要作用是震懾「和理非」,促使他們與前線和勇武分化。

政權並非不明白,抗爭運動能夠持續,是因為有龐大的和理非作後援。大約自去年11月開始,政權已經調整了處理示威活動的策略,就是很早動武,圍捕、濫捕。策略的目的很明顯,就是震攝和理非,降低他們參與示威活動的意欲。

過去幾個月,政權狙擊老師、香港電台,警隊在街頭難為、侮辱記者,追究公務員、醫護人員的聲音不絕於耳,以至「4.18」大搜捕多位向來主張和平抗爭的民主派領袖,都是震懾策略的一部分,即是在各條戰線打擊支持抗爭運動的和理非力量。

至今抗爭運動仍然和勇一家,但在震懾策略的陰影下,和理非會更慎重地評估以身試法是否值得。而國安法是震懾策略的大殺傷力武器,日後和理非的「行為和活動」會更加小心。國安法針對的不是極少數。那些已經決志、不惜犧牲以一搏的「極少數」不會受國安法所阻嚇。國安法真正要針對的是和理非大多數,如果他們不再站出來支持和維護最勇敢抗爭的人,後者就真的變成極少數,更容易被擊倒、被消滅。

引起抗爭運動內對策略的反思

此外,國安法這個大殺傷力武器會引起抗爭運動內對策略的反思。如果和理非與勇武、泛民和本土的看法出現嚴重分歧,對政權來説就更好了。抗爭運動如果因為分化而瓦解,大殺傷力武器還未需要應用,兵不血刃,政權已經取得勝利。

現在是抗爭運動的艱難時刻,也可以是一個轉折點。運動可以因為流失市民支持或者內部分化而衰落,但運動也可以在磨練中成長,變得更有韌力,更為堅強。此時此刻,抗爭運動需要的是冷靜團結、爭取民心、靈活多變。

運動參與者要團結,冷靜地耐心地探索在新形勢下如何抗爭,不能分化。有關探索不能只是圍爐取暖,而是面向廣大香港市民。不能以170多萬選票、200萬人遊行為滿足,因為這些數字並非穩定的多數。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我們未能夠爭取到新的支持者,原有的支持者總有一些會流失,抗爭運動的社會支持便會萎縮。面對大殺傷力武器,抗爭運動亦必須靈活如水,以創意面對新挑戰,開拓多元的社會支持基礎,這樣才有條件堅持不衰,伺機發展。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資深的公共事務顧問、政策分析員和傳訊專才。

從事時事評論近40年,工作經驗包括新聞工作、經濟研究和工業管理。

在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及在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他曾出版多本關於香港和中國政治的著作。

於2005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於2004年獲頒香港公開大學榮譽院士及於199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