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正氣歌〉裏有兩句名言,便是「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意思說民族、國家有危難的時候,便會出現忠義之士,救國救民,不惜犧牲;都會為歷史記載,為後人紀念景仰。這兩句說話,使人義憤填胸,感到天下正氣長存。但當我們細讀歷史的時候,發覺世事並非這般公道,這般理想。偏偏許多英雄義士,未有走進丹青之列,為世人所遺忘。然而這些真正的英雄好漢,卻沒有因此而叫屈,更會像唐代的俠客豪士,事成後飄然遠去,不留名與身。自古以來,中國人中便潛存在這種民族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地方。
中華民族特有一種氣質,便是敬祖、重視家門家聲。一個有志氣的人活着,不光是為自己,而是為家人家族,更甚者是為國家和民族。也有一種延續家門後代的使命,強大祖國的宏願。這種氣質,使我國出現許多偉烈激壯的能士,也出現許多在肩承苦難、掙扎中奮搏沉默的英雄。
百多年前的中國,絕大多數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方面受到腐敗顢頇的清廷欺壓,一方面受到東西列強船堅炮利的欺侮。國家又連年陷於太平天國與湘軍淮軍的內戰,兵災遍野。社會又為鴉片荼毒,家家貧苦不安。尤有甚者,許多人要賣身海外求活求存,遠赴天涯異域,到澳洲、美國、南非做苦役,在外邦做礦工,築鐵路。常年穿不暖吃不飽,淒苦寂寞,年年日日遙念家人,最終客死異鄉。這個時候,一群在香港早知先覺的中國人,紏合在一起,不論愚智,不論貧富,不論社會階級地位,共同以熱腸熱血,為中國諦造新生命,要把國人的苦難超拔出來。這群義士所以有這樣的宏圖理想,既因為早沾民主思想,地緣上又處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更因為大家心中為不朽的中國魂所召喚,寧願身處危境而為國人的幸福犧牲,犧牲安逸的生活,甚而犧牲生命。激情義發的火花,這樣便在香港燃亮了辛亥革命的前傳。
按:中國人說魂魄。以現代語來說,魂、是精神;魄、是活力。
撰作構思
這篇說明文的文章,原意是探討為什麼近代推翻清廷之火會在香港燃亮起來。原來是香港地理位置優越,因處於當日中西文化交匯樞鈕,早早接觸民主思想;而歷史的因素是遭逢滿清皇朝顢頇腐敗,亡國無日。這都促使當日有識之士報國忘身,投入革命。
本文撰寫手法卻從中華民族血液中淌流着中國魂談起,那便是優越的民族性格:當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會不計較個人得失榮辱,挺身而出,不怕犧牲,一往無悔。文筆一轉,再說到百年前國家的苦難,逼使國民為謀生,為家人而遠赴異域,過着慘痛無助無望的生活。便是因這些外在社會因素,和內在的個人國魂而使當時志士拋頭顱,洒熱血,揭竿而起為國家民族的命運進行武裝革命。
本文既對熱血的革命志士敬禮,也對當年辛酸不幸的同胞寄予無限同情。
原刊《散文賞析與寫作》
創作與構思二之二
本系列文章
創作與構思── 援 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