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港元匯價表現去衡量因為政治事件的資金取態及去留,可能已經沒有太多線索。首先,全球資金氾濫,總會有大堆資金去留意投資機會,及便宜超賣的市場。更何況,多個例子告之,投資者的政治取態是大多不會反映於其投資行為上。
另外,未來幾個月多隻大型新股上市,內地企業大量債務到期,都會帶旺香港市場的集資活動。所以如果港息升而令港匯相對走強,或企業相關的港元需求,其實都會在市場價格表現上,提供否定市場有憂慮的理據。
筆者作為一個股評人,靠的是每日透過觀察、分析及了解所認識持份者的想法,去分析市場。可是,在政治市下,而相比之前,評論股市似乎避不過要評述政治,以及對「港版國安法」的一定取態,難度是相當之高,而且更吃力亦更步步為營。難道,以後講股市,就是採取早年我形容的上五寸下五寸模式:即僅流於說短期升穿阻力位上望多少,否則的話下望那個水平就有支持之類。
事實上,很多行家基於公司本身的政策,近年都不願多談政治。或者,涉及外圍、環球的仍然可以暢談,甚至專家上身,反而最熟悉的自己地方、自己的市場,或都傾向選擇要三緘其口,相當之無奈。同樣,不少外資大行也不願意評論香港政治,避免誤中陷阱或踩界,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市場,未必是市場之福。
疫情加深了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峙及政治角力
香港能否保着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再引起討論,持悲觀意見卻較為之多。當然,從商機及市場角度而言,中國最佔優,外資落戶香港仍是具備吸引力。不過,同樣不能低估的是,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持續不振,疫情加深了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對峙及政治的角力,全球醞釀權力再分配的同時,反全球化聲音亦都不斷抬頭。
事實上,如果反自由貿易、反全球化模式發展逐步成形的話,西方企業雖然可以繼續有利用區內及內地供用鏈的誘因,但同樣要留意是一個區域化或盟友化的發展模式的發展趨勢,這樣的話,香港位置及地位就變了很多,或充其量是大灣區金融中心而已。
股票之外,市場關心樓價表現。以往,任何一個政治因素構成的樓市調整,事後孔明都是低吸大賺的機會。今天,支持樓價向好的因素存在,樓市好友仍然一大堆。但掉轉想,如果香港樓市仍出現溢價,除因為供應問題之外,更包含了香港的獨有地位、制度、中西合璧的社會、金融中心等等的話,上述一旦打折扣,樓價的額外溢價還會繼續存在嗎?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