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紹:中央政府有心魔 界定外國勢力介入香港事務

中央解讀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認為駐港機構不了解香港情況、香港傳媒煽風點火、反對外國勢力介入香港事務。時事評論員劉銳紹不同意。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接受本社專訪。他分享國內對香港公務員的看法。

以愛國者為核心的各條戰線大聯盟

劉銳紹表示,香港回歸前採用英國的文官式的制度。香港回歸初期,國內派了很多人來港研究。他認為,中央覺得落實一國兩制,需要依靠公務員。

他認為當時政治環境比較開放,願意吸納各方面精英。當時有句說話「未來回歸之後的治港班子」,全句是「以愛國者為核心的各條戰線大聯盟」。當時內部討論時,來港的內地研究者表示:「當然啦!作為領導層當然要愛國,但如果其他人,包括執行者、公務員,即使沒有被北京列為愛國者範疇,只要你有能力,於是你都可以做高官。」因此當時仍然有外裔人士在局級處級領導班子裏。

但是各條戰線大聯盟在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就消失了。劉銳紹憶述,當時國內的人來港去觀察香港公務員,當時還有一種主流意見反映給北京,就是說只要回歸之後,保證現在的公務員高官厚祿。因為港英政府當時培養公務員主要就是因為決策的不是公務員,決策的是英國,以港督為代表。香港公務員隊伍,歷來百多年,慢慢培育出高素質的執行者。

劉銳紹講述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中央政府開始收緊香港管治。2003年11月,成立了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當時組長曾慶紅覺得很多香港人心裏不聽話。因此2003年後,中央政府派了百多位「欽差大臣」來港,並有兩把「尚方寶劍」。第一,找一些平常不接觸、或者少接觸的人,聆聽其他人的聲音。第二,要如實反映香港情況。當時市民怎樣罵董建華,以至罵共產黨,都要原話說出來。

劉銳紹解釋為何要「原話反映」。因為過去的上報,總是先估計北京喜歡聽什麼,喜歡聽什麼。當時沒有反對派,中央擔心有外國勢力,所以很多時候報告總是寫香港受外國勢力影響。

中央對港五大結論

結果中央解讀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得出五個結論。第一、經濟下滑,引致各種矛盾大爆發。第二、特區政府管治不力。第三、駐港機構不了解香港情況。第四、香港傳媒煽風點火。第五、反對外國勢力介入香港事務。

劉銳紹同意第一、二點,但不完全同意第三點,因為當時北京對香港的政策真的很寬鬆,當時回歸政策要駐港機構縮起來,不要理會香港。否則會變了影子政府,不利向台灣示範一國兩制,不利讓當時特區政府放手辦事。所以當時新華社的官員盡量少出現香港政府場合。

他不同意第四個結論。事實上,當時叫市民不要上街的媒體,比呼籲市民上街的多。

他更不認同第五個結論。中央政府有心魔,一直覺得香港有外國勢力,認為2003年遊行有外國勢力背景,甚至說出席遊行有100元。自2004年開始,中央已經提出反對外國勢力介入香港事務,到今時今日,口號已經變成反對外部勢力、外來勢力。從一字之差,已經看到鬥爭的觀念。

公務員體制斷層

劉銳紹認憶述,回歸前的時候,公務員只要聽了意見,就可以放手嘗試,但心裏按着封建的思維,說要創了事例,起一個震攝的效果,「當時要求提出,在過渡的班子裏,局長的一級,幫我選一個出來,處長的一級,幫我選一個出來,DQ(取消資格)他,不讓他過渡。」當時是陳方安生配董建華,董陳配,陳方安生認為是否暗示DQ我們其中一人?

回歸之後,基本上到2003年之前還是比較寬鬆去對待公務員。到了後來,開始覺得原來施政的斷層,從前董建華是一人司令,下面陳方安生因為是港英文官文化,所以斷層是一人司令和一個局長。結果在董建華2002年連任的一屆,推行高官問責制,即是說局長級與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命,然後慢慢發覺斷層由特首與問責官員之間,下面就是問責團隊與公務員體制,覺得斷層在此。所以中間的恐懼不斷發生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對方想什麼,很不透明。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