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近幾周確診病例數量迅速上升,許多新增病例都是通過社區傳播造成的。從4月7日起,新加坡已經關閉提供非必要服務的商業設施,所有學校開始為期四周的居家學習。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也改變了在佩戴口罩上的立場,不再反對人們佩戴口罩,並向所有居民分發可重復使用的口罩。隨着近期確診病例的迅速增加,其他東亞經濟體可能也會很快效仿新加坡,加強疫情防控措施。
東亞經濟體的態度突然轉變,與之前其成功抗疫的措施廣受國際好評,形成了鮮明對比。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稱讚新加坡採取的措施是抗擊新冠病毒的「黃金標準」。不到一周前,韓國外長康京和應邀在世界經濟論壇上分享韓國抗擊新冠病毒的經驗,日本和台灣為控制疫情所做出的的努力也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賞。
東亞目前正面臨新一輪病毒爆發的危機,過去這段時間的疫情有效控制是否會是抗擊新冠病毒的最後一個「東亞奇跡」?前段時間,世界各地的評論家、記者、公共衛生專家們都爭相對東亞經驗進行總結,讓我們首先來回顧幾條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評述。
東亞的經驗與教訓
第一種常見評述是,過去抗擊非典(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經驗幫助東亞在本次抗疫中取得成功。盡管這種說法聽上去很合理,但新冠病毒和歷史上的任何傳染病都不同。如果採取過去曾用過的措施,可能會造成災難性後果。例如,無症狀感染者能廣泛傳播病毒是新冠病毒獨有的一個傳播模式,這導致在過去抗擊傳染病時積累的規律和做法在此次抗疫中都沒有太大效果。
第二種說法是,亞洲價值觀強調集體主義而非個人主義,而這一因素常被用來解釋20世紀下半葉東亞奇跡是怎麼創造出來的,也被認為是東亞此次成功抗擊新冠疫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遏制病毒的各種舉措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依賴集體主義和自願服從來限制病毒傳播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第三種說法是,政治領導能力在東亞抗疫中有着決定性作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本次新冠疫情的應對,充分證明了政治領導能力的缺乏會帶來災難性後果。但是,光靠政治領導人是不夠的。除了他們之外,公共衛生專家、科學家、醫護人員和私營部門領導人也必須發揮領導力。
如果東亞地區想要繼續成功抗擊新冠病毒,並為世界其他地區提供寶貴經驗,公共和私營領域的領導人在做出關鍵決策時必須要保持謹慎。他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戰略思考:前瞻思維、應變思維和跨界思維。
前瞻思維 (Thinking Ahead)
東亞迄今成功抗疫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必須盡早採取行動。東亞地區各政府很早就開始發布旅行限制令,並追蹤密切接觸者。這些舉措有效避免了後期採取更嚴厲、代價也更高昂的遏制策略,比如封鎖城市和經濟停擺。東亞政府必須繼續未雨綢繆,尋找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危機及機遇,並準備好盡早採取行動。
應變思維 (Thinking Again)
早期的抗疫成功可能會給決策者造成盲點,導致他們在環境改變時不能及時作出必要的政策調整。盡管當前舉措得到了全球贊賞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大力認可,但是東亞政府不應自以為擁有了最佳抗疫方案。相反,政府必須要時刻注意新的科學証據和局勢變化,而它們的出現可能會動搖實行現有舉措的基本設想。因此,政府要隨時准備調整甚至推翻在前期被視為成功的政策。
跨界思維 (Thinking Across)
我們已經愈來愈清楚地認識到,由於本次疫情已成為全球大流行,單個國家所採取的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不僅取決於國內民眾對這些舉措的配合,也取決於其他國家所採取的政策。如果所有國家都如中國大陸一樣採取嚴格防控,那麼東亞的緩疫措施會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如果各個政府在具體執行上採取不同的舉措,那緩疫措施的整體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新冠抗疫的「東亞奇跡」是否能夠續寫?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不過,在過去幾十年內,東亞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東亞奇跡」,我們有理由期待東亞在本次抗擊新冠疫情中也會有奇跡般的表現。
原文英文版刊於《南華早報》,2020年4月9日,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作者資料
吳遜是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系主任及教授。馬亮是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