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計劃夭折,我心有不甘,便找着寫作班子裏原定和我一起負責編寫地圖閱讀課本的潘國城,跟他商量,另找出版社用英文出版那兩冊課本。他是拔萃校友,也是街坊,比較熟落。我們商議後,決定先試齡記。我立刻致電它的老闆區百齡,問他有沒有興趣出版兩冊地圖閱讀教科書。他表示有興趣,並立即約我們見面。當時我們尚未動筆,手上只有一個不足兩頁的簡略綱要。兩三天後,我們便拿着這份綱要到港島樓梯街齡記書店跟他見面。結果一說即合。兩星期後,我按要求提交了第一章給他過目。他看了一會便表示滿意,請我們繼續寫下去。
地圖閱讀課本字少圖多,課文也不難寫,但設計習作則比較考工夫。考慮到各自的專長和處境,我們決定作如下的分工:我寫課文,潘選地圖,然後一起設計習作。我在中學當教師,經常接觸各種課本;他於大學做助教,容易見到不同地圖。由於我們都覺得上述安排合理,合作自然愉快,進度也因此比較理想。我們只用了大約三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兩本書的初稿,而齡記的出版部門也配合得很好,使它們(Elementary Map Reading for Hong Kong 及 Map Reading for Hong Kong)得以趕及在1963年8月前面世。
作者每人年收萬元版稅
討論封面設計時,區百齡問我作者應怎樣排名。我想:拔萃的教席可說是永久性的長工,如果我願意留下來,校方是不會要我走的;港大的助教職位是過渡性的短工,大多半工半讀,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後便出國留學或另謀高就。不論是升學還是就業,有較好的資歷總是比較有利的。想到這點,我便毫不猶豫地決定先潘後馮。事後,我只告訴國城我的決定,沒有作任何解釋。他也沒有異議。
新頒布的中學地理課程綱要只說,從中二開始,每年都要教地圖閱讀,但沒有提到每個課題應該教些什麼,所以我們只能按照個人的認識來編寫這兩冊教科書。說來湊巧,在 Map Reading for Hong Kong 付梓前數天,學校收到會考課程有關地圖閱讀的新增指引。它所列的內容和我們所寫的竟然差不多完全吻合!我們只欠一幅香港土地利用圖,於是急急補上。
出版後,我沒有立即告知學校,也沒有要求學生買這套書。半年後,我從不同渠道得知,這套書很有市場。這一年(1963-64),國城和我每人收了約1萬元版稅,而我當時的月薪才不過是1,520港元。為什麼我們這兩本小冊子會受到香港地理教師熱烈的歡迎呢?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是為香港學生而寫的,既配合了課程的要求,也滿足了教學的需要。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