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達的思考

這個月的「在家學習」讓父母都知道,學校是無可取代的。大家也許常常聽到「網上教學」,可很少聽見「網上教育」,兩者的分別何在?

今天是停課第48天……

因為2019冠狀病毒肆虐,孩子們都被逼留在家,不能回校學習。教育局和不同的學會都提醒學校要「停課不停學」,結果教師們各施各法,務求讓學生能在家中進行學習。ZOOM、Microsoft Meet、QR cord、YouTube、Yuku、Google Classroom……林林總總,各適其式,為的是學生可以在家盡量跟上進度。也有學校安排網上課外活動、網上合奏小組、網上成長小組等。這又掀起幾十年前的奇想:科技進步,人工智能發達,孩子不再需要學校。

這會變成事實嗎?

這個月的「在家學習」讓父母都知道,學校是無可取代的。大家也許常常聽到「網上教學」,可很少聽見「網上教育」,兩者的分別何在?

「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知識,而是在人格、情操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教養的迷思》,Judith R. Harris著,洪蘭譯)如果只是要學知識,無疑,看影片是有一定效果;可是這個世紀知識的周期又太短,軟知識也比硬知識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提出「橫向共通能力」,當中包括6大範疇: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個人內在修養、人際交往技巧、全球公民身份、媒體和資訊科技素養及其他。這些都不是影片教學可以做到,都是需要人與人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思維情感上的互相刺激。孩子需要不同的學習經歷,需要與同儕互相合作的經驗,需要團體生活的紀律。因此,孩子需要學校的教育。

希望孩子能盡早回歸校園

坦白說,30年前老師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我早就拋諸腦後。還留在我生活中的,是老師對我們嚴謹的態度,或是一句有意無意的話。這勾起我童年的一宗軼事,念一年級的我特別愛講話,有一次給班主任批評後,老師語帶諷刺的來了一句:你這麼愛講話,長大當老師就從早到晚可以講個沒完沒了。可能當時老師只是無心的一句,但我卻把話刻在心上。好希望再見到姜老師,當時批評我的班主任,然後跟她說聲謝謝,並告訴她:我真的當了老師,而且發現當老師不光是愛講話就能當好,原來當老師是這麼不容易!

停課期間,我和老師們都有給家長打陽光電話。家長們都毫不掩飾地告訴我們,孩子在家沒有紀律。當然也有正面的家長表示很珍惜這段跟孩子朝夕相對的時光,認為是一個難得的回憶。可是到最後,還是加上一句,希望孩子能盡早回歸校園。

孩子,校長和老師們期待跟你們在校園見面。

鄭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