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筆者在《南華早報》撰文,論及處於經濟危機及新冠病毒疫情第二波爆發的兩難局面之際,中央政府顯然選擇了復工,以避免經濟危機。過了一個月,疫情第二波幸好沒來臨,製造業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出口企業,根據多個報道,復工程度已達九成。從英國《金融時報》的大數據實時分析(註1)可見,多個跟工業生產相關的指標,如發電廠煤炭用量或交通堵塞程度,都意味着工業逐步復產。
V形反彈無望
雖然疫情第二波爆發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鑑於全球供應鏈一旦斷裂,從短期甚至中長期而言,對內地經濟造成的影響將難以想像,中央政府堅決恢復工業生產,實無可厚非。2月底,新冠病毒擴散開始受控,正為內地經濟重新出發提供一個理想窗口,多個地方政府呼籲各行業有序復工,企業已從3月初逐步恢復營業;3月底,國家主席習近平更親自到浙江視察復工進度。
3月初,跟許多國內外專家一樣,筆者樂觀地推測中國內地工廠只要復工,減少對全球供應鏈的破壞,理論上可以避免大幅經濟衰退。但始料不及的是,隨後歐美疫症大爆發,環球經濟已踏入很可能比2008至09年更嚴重的衰退,本地及外資企業壓力突然大增,無論出口或內銷,今年都面臨困境。世界各地部分企業已開始違約,或基於疫情為自然災害,試圖援引合約中的「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條款,單方面取消供應或訂單,未來數月,相信類似情況會陸續發生。
內地經濟單靠有序復工,難以製造V形反彈復甦,現在只望U形復甦,而U形何時見底仍是未知之數。
供應鏈一旦斷裂 波及全世界
2003年沙士一役,對中國內地及全球經濟衝擊有限而且相對短暫,然而當前新冠肺炎對經濟的影響則有根本性的差別。17年前沙士來勢洶洶,但中國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在經濟上取得爆炸性發展。當年內地經濟結構趨於簡單,以勞動力密集行業為主,出口多屬低增值最終消費品,以加工貿易為主導,與其他國家的連繫相對較弱。
時至今日,內地雖已面臨經濟放緩多年,但其經濟結構已比當年複雜得多,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也因全球供應鏈及金融鏈的連繫,變得難以分割或替代。根據筆者和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在2016年《美國經濟評論》共同發表的研究(註2),中國經濟從全球供應鏈的中下游(如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已升至近各行業的中上游,其中包括多項高增值及研發密集型的活動。現時在全球多國的家用電器、醫療產品、汽車和電子產品供應鏈中,中國內地已進佔上游位置。外國企業要在其他國家另覓供應商替代日趨成熟的內地廠商,短期內並不容易。發達國家要把部分生產線搬回本國,成本則難免大幅提升。好處當然是中國的供應鏈不再輕易重組,弊處則是一旦在內地工業生產受制於疫情而中斷,就會波及全球,包括全球供應鏈中較上游的國家(如德國、日本和南韓),以至較下游的國家(如柬埔寨、泰國和越南)。
消費者暫時尚未感受到供應鏈斷裂的影響,因為從工廠出貨送到消費者手裏,一般需時數周。在中國內地設廠的公司早已預計農曆新年期間工廠休產,而增加了庫存。但當存貨沽清,生產又因疫情影響而延遲,自然促使全球價格上漲,令全球經濟衰退機會大增,情況就如1970年代後期,石油價格飆升導致成本推動型全球衰退一樣。中國政府當然不想背負此一責任。
疫情年內受控 環球影響可減
除了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外,經過兩年的中美貿易戰,很多廠家、外資企業、外國買家,都因成本及風險提高,已為分散風險作出準備或加以適當調整,逐步減少依賴國內企業。根據中國美國商會在2019年發表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65%的成員表示,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正在影響其公司長期戰略。北京當然意識到,永遠失去貿易夥伴可能對國內已放緩的經濟雪上加霜。
話雖如此,與內地企業夥伴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的外資公司,會發現抽身離開並不容易。筆者初步的研究發現,在過去兩年貿易戰的陰霾下,外資企業要是真的重組供應鏈,往往只會把比較勞動密集型的生產部分,從內地轉移到其他成本較低的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內地經濟規模龐大,而工業生產着重規模經濟。另一原因是內地經過多年發展,雖然生產成本及工資上升了不少,但其生產力也比周邊國家高出不少。再者,全球供應鏈中的商業夥伴,彼此攜手合作多年,建立了互信,雙方投資也不少,一旦拆夥,難免血本無歸,重新投資與重建商業關係需時,財政成本亦不菲,更莫說要面對將來難以預測的地緣政治風險。
但是,國內製造業要是持續因疫情而停頓或放緩,外國客戶就要被迫嘗試與其他國家的供應商合作,到時或會發現他們可媲美內地生產商。北京當然想盡量避免因疫情加上貿易戰而發生的大型供應鏈重組。
過去兩個月,疫症相繼在全球爆發,美國、意大利、西班牙更屬重災區。以內地為例,即使推出有效防疫措施,工業生產也要個多月才能恢復九成,其他商業活動(如服務業)的復甦仍有待觀察,至於疫情尚未受控的國家,相信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經濟運作。與此同時,南半球各國因冬天剛至而面臨疫症爆發,印度、泰國等地比中國內地更着力封城,新興國家也可能因資金流失及全球經濟下滑,而引發金融危機。今年世界經濟衰退,看來已經寫在牆上,各國投資銀行及跨國機構,不斷調低對全球及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世界銀行在剛發表的《全球經濟展望》(註3)中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增長,將會介乎0.1%到2.3%,為1976年以來所未見的低潮。
相信中國內地及全球各國,特別是倚重貿易的國家,均急需政府加大刺激經濟的措施,提升內需,增加科技及基建投資,才能避免嚴重的經濟下滑。前事不忘,正如一個世紀前的西班牙流感,只要當前疫情能於年內受控,有助減低對環球經濟影響,2021年經濟就可望反彈。畢竟希望在明天。
註1:Coronavirus economic tracker: latest global fallout,金融時報,2020年4月3日.
註2:Kee, Hiau Looi and Heiwai Tang (2016), “Domestic Value Added in Exports: Theory and Firm Evidence from China”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6(6), June 2016, pp. 1402-1436
註3:World Bank East Asia and Pacific Economic Update, April 2020: East Asia and Pacific in the Time of COVID-19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