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
羅維力邀李小龍再次合作拍《冷面虎》,但李有心為難,先不理不睬,但等到羅維選定王羽為主角時,又指控羅悔約。羅李之間的心病,始於《唐山大兄》,再經過《精武門》加劇,除了年紀和性格上的差別,港美文化的差異實是主因。以李小龍的美國人性格和荷李活經驗,他怎能忍受導演是片場皇帝的現實?反之,羅維又怎能忍受這個後生小子的率直和傲氣?
1972年5月4日
協和與嘉禾聯合出品的《猛龍過江》開鏡,李小龍一手包辦編/導/演,帶隊到意大利羅馬拍外景約兩周。李在英文傳媒中指出(蓮達的書作亦言),基於《唐山大兄》和《精武門》(當然還有他多年做童星)的經驗,李認為當時香港的電影製作水平仍低,與歐美尚有一大距離,不注重劇本,布景、道具、服飾、臨記不認真,亦缺乏藝術深度(羅維導演手法過份商業化),而港人的工作陋習太多——不守時、馬虎、推卸責任等等。此時,正是李小龍要贏取荷李活信心的關鍵時刻,故此,他認為有必要全盤控制《猛》片的製作,為求取得最佳成績。
而蓮達更誤會,嘉禾是當年香港影業的模範,李小龍這樣的一手包辦在香港是首創,殊不知王羽在三年前已是邵氏出品《龍虎鬥》的編/導/演,而遠在李小龍童星年代,亦已不乏有此能耐的電影人,如曾與他合作多次的馮峰。如果當時李小龍拍的是邵氏「必屬佳片」,而又配合如胡金銓這樣慢工出細貨的大師,和有水準的劇作家如倪匡(其實他有份暗中參予《精武門》的寫作),李小龍對港產片的睇法,或許會有所改觀。如果此刻李積極與邵氏(特別是張徹)合作,香港電影史便肯定要改寫。
此際,李小龍與丁珮開始有交往(或更早,當時她仍是邵氏合約演員,於是年秋或翌年約滿後才回復自由身),而李對香港傳媒的亦步亦趨,亦已開始加強防範。在網上流傳的丁李合照中,有兩幀是以羅馬鬥獸場古蹟為背景的,是實景?還是廠景?
經《唐山大兄》和《精武門》兩役後,邵氏再無可能小覷嘉禾與李小龍。影圈人事複雜,幕前幕後人員來去自如,競爭對手刺探敵情手法層出不窮,嘉禾各商敵必用盡千方百計,去探聽《猛龍過江》的拍製內情和進度。
1972年5月25日前後
偕同《猛龍過江》的主要美國演員,包括武壇冠軍人物、好友兼掛名徒弟羅禮士和卜威爾,上無線電視《歡樂今宵》接受劉家傑訪問及表演功夫。
1972年6月
月中,在《猛龍過江》中戲份拍畢的美國演員相繼返美,《猛》片進入後期工作階段。本月18日,九龍秀茂坪安置區(俗稱雞寮木屋區)發生嚴重山泥傾瀉意外,造成71人死52人傷、近300人無家可歸,六日後無綫電視主持「六一八賑災義演」節目,香港演藝界傾巢而出,籌得破天荒的900萬港元善款,李小龍亦有攜妻兒参演,並有解囊捐贈。
據資深傳媒人杜惠東(當時任職記者,李死後多年始任嘉禾宣傳廣告部主管)憶述,義演前兩天在無綫的採排中,李小龍有怒奪記者相機事件。筆者認為,這是李為了保護個人空間,給公眾的一個警號,並告別與傳媒的蜜月期。
同月17日,美國尼克遜總統的「水門事件」揭幕。
1972年7月
月中或更早,與華納總裁通訊,討論合作拍片計劃(即後來的《龍爭虎鬥》)。至此,華納對李小龍的興趣,已到了用長途電話直接傾談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