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冠病毒疫情嚴重,大家都不敢出門,意外創造更多親子時間,也讓一些問題提早浮出了檯面。
一個在香港外商公司上班的朋友,從香港回來過年後便回不去了,正好台灣學校也延後開學,所以她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
她突然發現她跟孩子沒有什麼話講,因為沒有共同的經驗,所以沒有共同的話題;她又發現孩子有憂鬱症傾向,在吃鎮靜劑和安眠藥。
如果才14歲,就得靠安眠藥才能入睡,以後怎麼得了?她憂心忡忡地來找我商量。
父母的關懷很重要
國中是個青黃不接的尷尬階段:他們不是兒童,卻又還不是大人。他們對自己沒信心,不知該如何看待自己,所以急着尋求同儕的肯定與支持;他們會為了耍酷,做出膽大、無厘頭,甚至犯法的傻事。
研究發現,若有同儕在車上,青少年闖黃燈的機率高四倍;他們的第一次喝酒、吸毒、做壞事都是跟同儕一起──大人正好相反,單獨一人時才會犯罪。
因此這個時期,父母的關懷很重要,若在學校被排斥或霸凌,會使孩子恐懼上學,晚上作惡夢,久而久之就變成焦慮症、憂鬱症了。
加州大學曾做過一個為期3年的研究,請6000名六年級的學生填寫問卷:「寫下你最好朋友的名字」「你可以跟他無話不談嗎?」「他來過你家嗎?」「你曾被霸凌過嗎?」等等。
結果發現,好朋友的名字一直換,依參加社團的不同而頻頻改變,但一致認為朋友是他們生活的重心。
朋友雖然這麼重要,卻有12%的孩子名字從來不曾出現在任何人的名單中,其中男生比女生多兩倍,這些就是社會孤立的孩子。
他們在六年級時如果沒有朋友,便容易被霸凌,使他們在七年級時感到焦慮和不安,更使他們到八年級時發展出憂鬱症和焦慮症。
青春期頗像以前的三峽行船,過了,以後就一帆風順;沒過,翻船的、溺水的比比皆是。只是大人把它歸因到升學壓力,以為進了高中就沒事,其實後遺症相當嚴重,情緒的創傷會跟着孩子一輩子。
朋友的孩子屬於上面12%的一個。我勸她換工作,把孩子帶在身邊,協助他交朋友,因為事業可以再起,人生不能重來。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