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影響,加上香港「封關」,公幹、旅遊、大型會議等活動全被取消,群體聚會大大減少。香港經濟大受打擊,繼去年GDP負增長之餘,今年也不容樂觀,這將會是香港生產總值首次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中國內地在1月23日武漢市封城以來,全國範圍內的地區性封鎖管理,辦公室、工廠和學校關閉,春節假期延長等因素,對經濟的影響頗深,大有可能令中國第一季度的GDP增長率從6%降至4.5%,這將會是自1990年開始紀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持續兩年多的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不斷升溫,已驅使中國加大核心技術自力更生以應對遭封殺危機。新冠病毒的的爆發,更帶來極大打擊與更嚴重挑戰,對中國經濟猶如雪上加霜。
激勵科技創新產業加速發展
然而,這同時也帶來機遇,給予中國激勵動力,提升快速測試技術,並縮短疫苗開發周期。鮮為人注意的是,肺炎疫情正給予中國一個提升技術能力的巨型試點,對於科技創新產業而言,機遇大門已靜悄悄地全面打開了!
縱然新冠狀病毒潛伏期長達14至24天,令到隱藏的致命病毒能夠在春節假期間迅速傳播。但是,現今與2003年的SARS非典肺炎爆發,中國在科技層面已大為提升。這17年來,中國在各種各樣先進新技術上發展相當快速,已經把握成熟的人工智能、面部識別、無人機、機器人等技術,而且廣泛應用於包括犯罪預防、無人超市等。
需求乃發明之母。中國(當然包括香港)面臨極其艱鉅形勢的同時,將會激發巨大動力,以利用尖端技術來創建和嘗試新平台。此類嘗試不局限於讓我們能繼續往常的生活方式,並會帶來新的生活模式,並正在不同的範疇萌芽了。
目前提升國內技術的挑戰、機遇與目標,不僅僅是以科技戰「疫」,還通過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與致命的病毒作鬥爭。由於武漢及多個城市處於長時間封鎖狀態,希望透過提供在線教育、醫療諮詢等服務,確保日常生活得以延續。
筆者日前在亞傑協會內探討如何使用在線會議軟件,讓協會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辦的未來科技商業領袖搖籃計劃活動如期進行。聽聞港大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與香港其他的一些辦學團體,已先後推出了網上學習平台,各辦學團體展開「停課不停學」、「以讀攻毒」等活動。
在線學習成為新的生活模式
疫情肆虐下,香港所有學校1月底停課至4月中復活節假期後才復課。在力爭停課抗疫期間,推出網上學習平台不但容許學生繼續進行學習。與此同時,內地學校在春節假期停課時,教師們已開始使用通訊軟體,如阿里巴巴的「釘釘」免費溝通和協同多端平台,為國內學生提供了在線課程。更深一層看,復課後,這些平台將有助於教育界創造新學習方法與景象!
國內外現在已有使用高新技術頗有成效的抗疫措施,例如國內利用面部識別技術和無人機,說服市民在公共場所戴口罩、避免人群聚集等,以限制病毒的傳播。由於國內火車、渡輪、航班等公共交通都有實名登記,政府已推出冠狀病毒應用程序,包括利用火車和航班在內的公共交通記錄,顯示個人是否已與被感染的人有過近距離接觸。
同樣,政府正在分配二維碼,以表明每人是否有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以及是否需要自我檢疫。廣東省政府2月23日推出「粵康碼」,在疫情下快速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疫情的排查效率。「粵康碼」是一個二維碼,寓意是愈來愈健康(像「粵省事」,愈來愈省事),提供強大數據支撐,匯聚龐大信息量。居民填報一次後,出門遇到查驗時,工作人員只須一掃二維碼就能獲取健康信息、有沒有去過疫區、有沒有接觸過疑似患者。通過大數據技術,更精準地識別重點人物、重點場所,為健康追溯提供依據。
杭州市及多個城市亦通過支付寶應用程序展開系統試點。「綠色」二維碼的市民可以自由進出,「紅色」二維碼的人必須接受14天的隔離,「黃色」二維碼的則需要進行7天隔離。
應用創科技術將更趨普及
武漢市有煲仔飯機器人投入使用,15分鐘能自動做36份煲仔飯,讓不少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能吃到熱騰騰的煲仔飯。
內地消費者對熟食、餐飲、新鮮食物以及其他物品的需求,已令美團、叮噹買菜等「生鮮電商」平台生意興隆。宅在家裏的港人,為了能像往常一樣繼續工作、生活,推動了諸如 Deliveroo、Panda Express之類的餐飲外送速遞服務大幅增長、門庭若市。本來艱苦經營的網上購物超級市場 HKTVmall 乘勢而起,解決香港人在抗疫期間訂購/配送等的問題,賓客盈門。
如果疫情持續的話,香港很快出現機器人送外賣、送超市新鮮食品的現象,不足為奇。某些範疇如互聯網使用量、在線應用程序、機器人技術應用等等,將會獲得大幅增長。
內地不少醫療科技公司,已經展示如何快速部署現有解決方案並對其進行改造,不僅可以快速分析和診斷大量醫學圖像,還可以在鎖定期間為全國提供醫學支持和建議。中國的公共衛生系統仍處於數字化的初期,醫院在IT服務方面的投資目前為止仍然很有限。 Covid-19病毒的爆發,已開始改善醫院的數字化水平,以及提高對新興技術的接受程度。例如,許多感到健康狀況惡化的人在前往診所或醫院之前先求助於在線醫療諮詢,以降低被感染機會。同時,機器人的使用,也減少前線醫護人員的繁重工作,並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科技公司應把握疫情帶來商機
疫情在海外地區,近如韓、日、馬,遠如意、伊、美、加、德、法、澳等國家相繼爆發。相信多國將會參考中國的抗疫經驗,在公共衛生系統、數據通信和協調等多方面,實施巨大的改變。這也將導致許多高新技術公司,必然會因應這種變化,抓住機遇,落實不同的科技應用蓬勃發展。
機遇當前,香港條件顯然略有不足。例如,香港大學素以流行病學統計見稱,但是未有針對流行病學上投入足夠的資金。在電子商貿領域的發展,香港亦相當滯後。港府今年財政預算案,在提升創科發展政策方面着墨不多,但我很認同財爺結語中說「香港仍是充滿生機的土壤,但它會種出怎樣的收成,在於我們每個人選擇播下什麼種子、如何耕耘、怎樣灌溉」。作為香港科創業界一分子,本地科技公司應可坐言起行,抓住疫情帶來的種種商機、創造市場,同時亦全方位支持香港人克服嚴峻危機、共渡難關、創造更多優質職位。本港醫療、科技、金融、政府等各界攜手合作,抓住機會,刻不容緩!
!doctype>作者簡介
AAMA 亞傑珠三角協會創始會長。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香港大學電機工程學士,信息技術國際企業家。現任創科引聯平台合夥人兼主席、亞傑商會副主席兼創始會長。曾任加拿大商會總裁、美國商會理事、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曾在香港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任教。曾於亞洲和美國各城市任高級行政管理,在國際科技企業界工作4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