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日前接受人行旗下報章《金融時報》訪問,一番內容在在表明今年人行的寬鬆定調幾乎肯定不變,但極有可能是從數量工具,即僅靠投放資金,改為利率為主的價格型工具。
人行已經多次提到,要打破隱性利率的下限。事實上,很早之前,內地當局都一早強調要有更具效率的利率傳導,要市場利率下行進一步於融資成本中反映。基於疫情影響經濟,內地已經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兩大主要市場利率:包括短期的逆回購利率及中期借貸便利利率都先後調低,這兩個利率一直是當局改革利率市場機制後,主要參考的短中期利率水平。
要再進一步令融資成本下降,人行貨幣政策委員馬駿早前放風,應調低存款基準利率。利率市場化目前只限於貸款方面,由人行決定的存款基準利率仍然存在。劉國強最重要的政策訊息提供在於,表明在考慮經濟增長及物價水平等情況後,會將存款基準利率同時調整。他亦表明,存款基準利率將長期保留,背後說明人行在控制融資成本上的主導權是不會拱手相讓由銀行話事。
內地銀行向客戶批出的貸款利率高與低,除視乎市場利率、客戶素質之外,很大程度是考慮存款的資金成本。內銀平均八成多的融資成本是來自存款,如果下調存款利率的話,理論上最底層的融資利率亦都會低。
不斷推低市場利率,會造成反效果
為什麼人行忽然想起存款利率呢?似乎反映,一方面再不斷推低市場利率,會造成反效果,例如匯價走勢受影響,更甚是如果只減貸款利率,而存款市場競爭環境導致的成本仍然偏高,銀行盈利必然受影響。大行對貸款及存款利率同時調低後,對內地銀行盈利影響的結論不一,但肯定會比只減貸款利率為好。
今年1月,內地新增貸款3萬多億元人民幣,將14億人口均分的話,其實相當於每人2000多元人民幣,當然這個數字是沒有多大意義。任何政策既有其效用,同時亦涉及成本,今次抗疫撐經濟,財赤向上,內地金融機構要批更多貸款,買下更多企業的低息抗疫貸。
至於居民或普羅百姓,將一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扣減通脹的話,大行計算已經是出現實質負利率3.9厘,一旦基準存款利率下調,負利率情況將更加擴大,某程度上意味內地居民及家庭,都同樣變相要分擔撐經濟責任。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