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經濟學

筆者建議政府另設機制,若某種商品被定義為戰略物資(例如口罩、米和瓶裝水),政府應以市價在國際市場收購,因現有規定並不容許特區政府以遠超平常的價格採購。

自從新冠肺炎爆發,市民各出奇謀應對;口罩作為抗疫必需品,成為搶購對象,筆者藉此略談口罩經濟學。眾所共知,香港一貫將自由市場奉為圭臬,屬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所以,口罩價格隨市況而變,如需求遽增或供應短缺,售價飆升乃意料中事。話雖如此,筆者認為政府或須考慮以下因素,再行議決應否介入市場。在緊急狀態下,某些商品(例如米糧)實有管控的必要,不能縱容商家囤積,或是放任市場決定戰略物資的分配。疫症期間,口罩的戰略物資地位自不待言,當發生大規模傳染病,口罩求過於供,生產商難以增產應市。故此,政府不宜堅持慣常思維,將難題交由市場解決。

政府應以市價在國際市場收購戰略物資

然而,這衍生出另一問題:特區政府是否有能力自行採購,甚至供應口罩呢?本港重視程序公義,作為世貿成員,根據《政府採購協定》,對於金額逾13萬SDR(折合約143萬港元)的貨品採購合約,過程須符合特定要求,政府必須向全世界採購,程序繁複,難免欠效率。有鑑於此,筆者建議政府另設機制,若某種商品被定義為戰略物資(例如口罩、米和瓶裝水),政府應以市價在國際市場收購,因現有規定並不容許特區政府以遠超平常的價格採購。筆者認為政府宜適時破例,為戰略物資修改採購程序。

簡而言之,口罩在平常時期依靠市場平衡供需,但疫症猖獗時,這政策恐怕會失效(例如中國內地生產的口罩自己也不敷應用,遑論供應其他地區)。針對目前情況,口罩應被列為戰略物資,可是,我們該如何緩解「口罩荒」困境呢?吸取今次經驗,政府理當制定短、中、長期的應變措施,下期再談。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