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常說的「骨刺」,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困擾,指的是「退化性脊椎病變」,包含椎間盤突出、神經管狹窄、脊椎滑脫,若發生在腰椎,常造成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無法正常走路。
腰部脊椎骨退化、長骨刺到後來可能造成腰椎滑脫的現象。一位年過七十,來自北部的林太太,剛開始的症狀是出現走一段路後,腰部就開始痠,愈來愈嚴重,逐漸向臀部以下蔓延,之後雙腿痠麻疼痛,這對於喜歡在住家附近上傳統菜市場買菜的她,非常苦惱。
嚴重時甚至痛到不能走路,林太太說她常感覺整個臀部快要掉下來似的。因為過去置換髖關節的手術經驗不理想,於是她選擇就近到熟悉的醫院接受復健治療。但是密集的復健課程約做了30多次,她的下背及坐骨神經痛卻沒有一絲獲改善,反而痛得更厲害。
於是在兒女建議下,林太太到花蓮做手術治療。一經磁振造影檢查,發現林太太是腰椎滑脫。
脊椎原是圓柱狀的椎體,一節接着一節,原本椎體後緣是要對齊的,但是卻出現明顯的錯位,就是滑脫。如果林太太當時的滑脫程度去做復健治療,拉腰牽引的過程,只會讓病人滑脫的關節更不穩定,這也是為什麼林太太復健之後,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痛的主要原因。而透過微創腰椎融合手術,挽救被壓迫的神經,重建退化不穩定的脊椎。林太太隔天就可以下床行走。
脊椎分成頸、胸、腰、薦椎。由於頸椎與腰椎為可活動的節段,磨損的程度自然比較嚴重,這地方的病灶也最常見。頸椎的退化性病變可以引起肩頸疼痛、上肢酸麻,更嚴重時也可能出現頭痛、胸悶、步態不穩等症狀;腰椎的退化性病變可能引起腰部和腿部痠麻,無法久坐或久站,步行距離縮短;這些症狀常讓病人苦不堪言,生活機能及品質大受影響。
記得我曾提過有一位因為車禍頸椎受傷的病人楊小姐,她的頸椎病變即是頸椎骨刺。她是在車禍兩年後才出現症狀,而且並非典型的肩頸痠痛、肩胛骨痠痛和手麻表現;因為舊傷引起頸椎第三節到第五節間的椎間盤軟骨破裂,壓迫到脊髓神經,導致交感神經症狀,包含胸悶、胸痛,且一躺平,壓迫就更嚴重。
楊小姐不但飽受胸悶、胸痛等症狀困擾,甚至無法躺平入睡,到相關醫療科求診,又找不出病因。有次她因為紅斑性狼瘡回診,向風濕免疫科醫師提起自己的病苦,進而安排MRI檢查,才發現她的頸椎受傷,繼而轉介給脊椎神經外科。
因此,若長期出現以胸悶、胸痛、胃食道逆流或是晚上睡不好等症狀,建議病人在看了心臟科、腸胃科、胸腔科等相關醫療科檢查結果仍正常的話,即可到神經科或脊椎神經外科檢查是否為頸椎神經問題。
治療會由保守療法開始
通常脊椎病變的治療會由保守療法開始,例如藥物消炎止痛、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低侵襲性的注射、神經阻斷等,這些治療可以改善疼痛,但無法改善結構性的神經壓迫和脊椎不穩定。因此當脊椎神經已有結構性的病變,醫師就會建議病人以手術治療。
傳統脊椎手術雖然可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但因手術造成較大範圍的腰部組織破壞,也就是會傷害到脊椎兩側的肌肉與韌帶,需要較長的時間修復,但病人術後腰部的肌肉痠痛無力,腿痠麻也尚未完全恢復,因而沒有足夠的體力來訓練強化腰背部的組織結構,長期下來導致慢性疼痛,這大大減少了病人接受手術的意願。
因此,全球脊椎手術專家凝聚共識開創腰椎微創手術,經十多年發展已技術成熟,漸為治療主流。微創手術目的在於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進而減少術後慢性疼痛,以最常施行的腰椎融合手術來說,用在腰椎滑脫的改善,須植入腰椎鋼釘與支架來穩定脊椎,微創經皮鋼釘植入手術可以經由更小的傷口完成一樣的工作,沒有大區域的肌肉韌帶破壞,病人術後慢性疼痛的問題大幅減少。
一般來說,頸椎、腰椎手術後,一定要戴上頸圈、背架,三至六個月,出院後須定期回診追蹤X光片及臨床評估,若發現復原情況良好,即可不用再使用頸圈、背架。若下肢神經功能正常背痛不厲害,應適度出門運動曬曬太陽、透透氣;若走久了,疼痛加劇即應馬上休息,不逞強,可採用「少量多次」的做法。若復原順利,約兩到三個月後,即可循序漸進的加長走路的距離,若主治醫師評估許可,也可以游泳及爬山。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團隊致力於發展各項新穎技術以造福病人,脊椎微創手術不僅在壓迫性胸腰椎骨折、創傷性脊椎骨折等傷患的搶救上發揮良能,在改善脊椎滑脫的治療上也累積豐富的經驗,衷心期盼可以幫助到患有脊椎疾病的朋友,在花蓮獲得最適切的治療,遠離疼痛痠麻的美好生活品質。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