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據內地官方數據,新增確診數字已有放緩跡象,但《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該報「林行止專欄」中指出,外國人對疫情仍然憂心忡忡,寢食不安,擔心人傳人及潛伏期長短不一、充滿「神秘感」的「新冠病毒」來襲,而歐美諸國「靠中國人消費食飯」的百業,生意因此一落千丈,對「何日顧客再來」,完全沒把握,於是裁員、關店、向下修訂盈利,令經濟前景陰雲密布……。
現階段酌量吸納 應不會吃虧
林行止認為,「在這種不安和不明朗的情勢下,投機者當然有如魚得水之樂,但投資者如何『穩健發財』或『保值』,煞費思量」。他同意,現階段「黃金應該是不錯的投資對象」!主因是「強化版」的量化寬鬆已經恆常化,紙幣愈印愈多,「對產量有限且盲信黃金足以保命這種先民智慧的人,似乎愈來愈多」的緣故。其次,「近年看好黃金(及金礦公司股票)的財經分析者,多如『反送中』示威者」。因此,「以當前的政經情勢,看好金價前景進而酌量吸購,應該不會吃虧」。
有些人認為,「黃金佔發展中國家央行儲備組合只有百分之五,而發達國家的則佔百分之十六。這種持金情況,令不少人看好金價,因為他們相信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較快,購金能力和誘因同步上揚」,甚至認為黃金在發展中國家儲備中所佔的權重,有一天會與發達國家看齊。林行止對這種看法「大有保留」,因為「發展中國家有太多『待發展』的事要做,在在需財」,不一定有餘錢購進大量黃金,所以,他認為這點理由不足以看好金價。
政府有權徵私產 富人或轉投貴金屬
林行止看好金價的理由,是「只要有小部分內地消費者看上黃金,其價格前景便『無可限量』」。他引述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數據,2018年內地旅客環球消費總額約2800億美元,受「新冠肺炎」之累,內地有銀之士或被禁止出國門,或被外國限制入境,世界「服務性行業」少了這批大豪客,大部分經營已陷入困境;而「銅幣的另一面」是,在股市、樓市雙疲而其他投資項目奇缺的內地市場,由於央行為紓緩疫情導致經濟運作半停頓而頻頻印鈔、密密加碼,「即使官方數據看不出通脹肆虐對貨幣購買力的侵蝕,但大多數人都能從市場表現中感悟通脹這頭怪獸已張牙舞爪。有見及此,精明的有錢人打黃金的主意,理所當然」。除此之外,令內地有錢人有「分散投資」意欲的,還有近日發生於廣州的「徵用私產」事件。以內地的法律,在緊急情況下,當局有權根據2007年的《物權法》,徵用私人住房、設施及物資等,「作為應急防疫應付」,這種政府在必要時可徵用私人財產的政策,「愛私產甚於愛國的人,有有朝一日政府會實行軍管沒收私產的憂思,因此把部分財富換成可以收藏、移動且不難攜帶而價格參照國際市場升降而不由政府『釐定』的稀有金屬(黃金是最熱門的項目),是人情之常」。因此,他相信有這批潛在買家,金價遂可看高一線!
林行止認為,如果當局不加限制,無法赴海外消費的內地有錢人,購進一定黃金以「防身防脹」,是可以預期的。「僅此一端,金價便不會太差」。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