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爸給「黑孩子」的家
「我剛才吉他有彈錯嗎?你再幫我聽聽看」、「這個手指要按這裏,音才正確」……
三、五位孩子圍繞着一位皮膚黝黑的男性,一下子要他教吉他、一下要他回答數學問題,他則耐心看着每個孩子,不厭其煩解答孩子們課業、生活上的問題。
他,是陳爸,這裏是偏鄉孩子的第二個家──建和書屋。
遠在台北都會區外、超過300多公里的台東,這個被稱為台灣「後山」的地方,因為遠離都會區,長期資源缺乏,再加上許多青年人口為養活孩子與年長的父母,迫於無奈離鄉背井,造成孩子隔代教養、家庭結構不完整,進而有些孩子在求學或心理成長過程中,選擇自我放逐或逃避……
這群孩子,就是陳俊朗口中的「黑孩子」──不是因為他們皮膚黝黑,而是因為孩子們身處的家庭結構問題多、經濟條件弱勢等背景,於是成立孩子的書屋文教基金會,陪伴黑孩子們走向光亮之路。
原本只是想陪兒子長大
時間拉回到20年前。
過去的陳俊朗,和許多人一樣,努力打拚賺錢,賣過車子、房子,還曾和朋友合夥開酒店。在他忙於賺錢的過程中,最令他感受強烈的是,回到家,兩個兒子早已熟睡,等到早上起床,孩子已出門上學……,自己與家庭的距離愈來愈遙遠。但他捫心自問:「我明明是很愛孩子的人!」
賺錢與孩子間無法兩全,陳俊朗在1999年決定,從台東市回到老家建和部落,與孩子好好過生活。
他最初的想法是,找個公職或簡單的工作,有時間好好陪孩子長大。他計劃考書記官,邊讀法律書、邊陪兩個兒子。
沒料到,陳俊朗開始接觸部落的孩子後,根本沒時間讀書,更別說參加考試。
會開始陪部落孩子,起因於學校都有所謂的故事媽媽,負責說故事給孩子聽,而他平時經常說故事給兒子聽。「也許是說得太好,」陳俊朗笑說,兒子乾脆推薦他給學校老師,讓他到學校講故事,成為故事爸爸,「我說故事真的很受孩子歡迎!」
長久相處下來,他回想起,自己還在念書時,就曾聽過有同學被毆打或沒錢繳學費,甚至遭性侵。不過,小時候的記憶不深、也不真實,直到再度接觸孩子們,常聽到他們無意間說起家庭狀況,以及各種不幸的遭遇。
家務事,介入還是視而不見?
「剛開始,我會有情緒,不解為何會有這樣的父母?」與孩子們的距離愈近,陳俊朗聽到的問題愈多,卻愈感無能為力。
他坦言,自己曾想過不要涉入太深,畢竟介入別人的家庭問題,往往吃力不討好。
「你知道這女孩子被性侵,該怎麼辦?衝去她家打人嗎?」尤其,家庭出問題的並非個案,數量之多遠比想像嚴重,在介入與視而不見之間,陳俊朗陷入了掙扎。
陳俊朗曾碰到一位女生,從國小一、二年級開始,便遭親生父親性侵,當她敢講出來時,已是國中一年級。提起往事,她的臉色慘白、全身發抖,甚至她說會拿刀割傷自己的胸部。
他意識到這些事情對小孩子的影響及嚴重性,再也無法選擇沉默。
婉轉溝通,避免傷害
每當孩子們開心離去,不久便跑來說被爸爸打,「我心裏很難過,」陳俊朗直言。不過,他總會等到心情平靜、不憤怒時,才前去孩子家中拜訪,委婉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
面對遭性侵孩子的家庭,他還是婉轉溝通,「要不要讓女兒到我朋友家住一陣子,孩子們可以一起念書、學習?」
「我一心只想保護他們,」他說,如果講得太坦白或直接,家長多半選擇粉飾太平,或說小孩子亂講話,也可能暴跳如雷,認為外人無權插手。如此,無法救孩子於水火。
可是,「真的防不勝防,」為了保護孩子,陳俊朗教他們,尤其是女孩兒,隨身帶着哨子,遇到長輩喝了酒或情緒不好時,先去鄰居或朋友家迴避一下。同時,他也開始與孩子的鄰居溝通,希望鄰居可以主動關懷。
鄰居多少都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狀況,也許不見得願意涉入,但鄰居媽媽們總是會看不下去,以自己的方式保護這些孩子。
無能為力卻又無法放手
接近晚餐時間,許多孩子仍捨不得離開,他們喜歡書屋、喜歡跟在陳爸屁股後面,當陳爸及老師端出熱騰騰的菜餚,孩子們蜂擁而上,吃得津津有味,站在一旁的陳俊朗與老師們,總是既開心,又同時感到一陣心酸。
「很多孩子渴望家的溫暖跟愛,他們在這裏找到那種感覺,」陳俊朗帶着孩子念書、運動,甚至和他們共進晚餐,原本放學後無處可去的孩子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久而久之,孩子們也希望能有好的表現,獲得他的認同。
然而,現實問題是,大家跟着他運動、讀書,每個人的一日三餐不能少,若再碰上繳不起學費的孩子,也得想辦法籌錢繳學費,甚至請課後輔導的老師來加強功課,樣樣都需要花錢。
那時的陳俊朗沒有收入,而且一方面要花時間陪孩子、一方面自己的積蓄已經花用殆盡,家人一度無法諒解。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他也曾經想放棄,只是無論如何放不下,因為「我是他們願意奮發向上、勇敢面對家庭問題的動力,如果放棄了,孩子們也會想放棄。」
他回想自己一人獨撐的七年,眼看積蓄花光,曾經好幾次逃離,「我告訴孩子們:『陳爸真的沒空,你們不要來找我。』」
說出這些話的陳俊朗,無比心痛。當他承受不了孩子們的眼光,便會躲到台東市一、兩天,但總有小孩打電話給他:「我爸又脫我衣服……,我又被打……」聽完後,他馬不停蹄回去幫忙解決。
書屋的誕生
「即使想回去做生意,但心思都在這群孩子們身上,」陳俊朗看到很多孩子,已經是國中生,課業表現卻只有國小二、三年級的程度,更擔心他們要如何自己面對家庭問題。這時他才知道,自己根本離不開。
從一開始的兩個、十個學生,一直到庭院曾一度擠滿60多個學生,孩子們跟前跟後喊陳俊朗「陳爸」。
他記得,有次下大雨,門前的屋簷下擠了好幾十人躲雨,有學生問他:「陳爸,我們可以找個地方念書嗎?」
起初只想陪孩子們念書的陳俊朗,知道孩子們已把他當親人且非常信任,於是他在家附近找了一處據點。
這處據點,成為孩子們口中的「書屋」,也就是建和書屋,裏面不僅有念書、吃飯等空間,還有洗熱水澡的浴室。
做得愈多,需求愈多
陳俊朗因為說故事而接觸部落的孩子們,故事爸爸從學校講到了家門前的庭院,還帶着大家打球、運動,而在孩子的書屋誕生後,他身上的責任更加沉重。
他細數孩子們的狀況:
有些孩子家裏距離洗澡區要走一段路,還必須自己燒熱水,但他們年紀小又不會燒水,甚至有小女生七、八個月沒洗澡……
有些男生一整年沒洗澡,抓他們去洗,滿地都是黑褐色的水……
陳俊朗笑說:「這是丐幫聚集地嗎?」因此,書屋提供孩子一個方便洗熱水澡的地方。
書屋成立後,孩子們在放學後有了去處。在這裏念書、和大家一起運動與學習,孩子們有了家的感覺。然而,對陳俊朗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
兼顧孩子學業與專長
靠着積蓄及偶有朋友的協助,建和書屋成了孩子們的家,孩子們的各種需求也逐漸浮現。
陳俊朗舉例,很多學生的課業程度落後太多,憑着一己之力,能教他們的畢竟有限,必須請學有專長的人來教導;此外,這些孩子也許不是課業成績最好的學生,卻各有所長,若協助發揮,也許能給予他們更大的成就感。
「剛開始,我重看了數學等教科書,將課本內容透過更生活化、更簡單的方式教導孩子,」但孩子總會提出問題,陳俊朗未必全部能夠解答,對於專業老師的需求慢慢浮現。
除了課業,興趣與專長也很重要,「有些孩子六科成績加起來可能不到150分,卻很會玩飛盤,彈吉他也學得快,」陳俊朗知道,他們是有優點的,只是欠缺成功經驗,因為過去孩子的成績或表現好壞沒人在乎。
「我表揚他們,期盼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慢慢回到正軌,」為了讓大家多方嘗試,他搬出十八般武藝,除了教大家學吉他、玩飛盤、念書、耍雙節棍,也找來體育老師和大家騎單車或請朋友來教他們唱歌,希望能盡量幫孩子找出興趣。然而,即便有人義務協助,也無法全面滿足孩子的需求。
制度化才能走得長遠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滿足孩子的需求,僅僅「有心」還不夠。陳俊朗明白,軟、硬體設備建置都需要經費,只靠善心朋友一次次捐助,這條路難以走得長遠。因此,成立協會勢在必行。
2007年,因為一群志同道合夥伴的加入,「台東縣教育發展協會」正式成立,並登記立案,將孩子取的「孩子的書屋」名稱寫在看板,並以鐵絲綁在電線桿上,書屋型態終於有了雛形。
當時加入的成員,包括:陳秋蓉、阿潘老師(王計潘)、唐玴誠、楊惠菁、王仲驊等人,大家四處籌錢,只為了能繼續照顧這些孩子;甚至,沒錢時,大家仍未放棄,大人們有近四、五個月的時間一起吃泡麵,度過難關。
所幸,當時有善心人士點點滴滴幫助書屋,書屋照顧孩子的事蹟也開始為眾人知曉,甚至有人希望陳俊朗到別處成立書屋。不過,他深知,每個地方都有需求,但財務捉襟見肘,即使有心也很難遍地開花。
2008年,教育主管單位推出學校、社區、家庭聯合攜手照顧、輔導孩子的課業,展開針對國中生的「攜手計畫」與鎖定國小生的「月光天使」計畫,孩子的書屋也是受委託單位之一。
陳俊朗說,攜手計畫讓他有機會將其他地方的需求具體化,當時陸續成立許多書屋,並與學校老師一起執行,還邀請大學生來教孩子。
擴張過快陷入拮挶
有師資又有學校背書,不僅各地方活動中心均能使用,當地人也會協助,陳俊朗一度高興著孩子們都能受到更好的照顧。
「但我們高興得太早,」陳俊朗回憶,因為照顧的孩子人數增加,或許餐費只要五萬元、十萬元就能解決,但師資所需經費最多,再加上為期兩年的攜手計劃截止,沒有經費挹注,「這些書屋怎麼辦?」
陳俊朗遭受極大壓力,但是,孩子們已經來到書屋,「叫他們不要再來?我做不出來。」
「陳爸,這種事情我們從小到大一直重複,你告訴我可以來,但最後卻騙了我……」某個孩子對陳俊朗說的這句話,在他腦海裏烙下深刻印象。
孩子對你有期待,以為你可以解決問題,結果你卻辜負了他們。那孩子的眼神,讓他更加不忍。
兩難之下,陳俊朗集合所有人,告訴大家,僅保留建和書屋。但他承諾孩子,半年時間,他會與夥伴們想辦法解決問題。歷經不斷撰寫計畫、籌措財源的過程,一年多後,終於出現了對書屋來說最大的契機。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陳俊朗的二姊從爸媽那裏得知他的狀況,特地親自走一趟書屋,他說,「二姊得知書屋孩子的背景、書屋老師的愛心,以及在困境下還願意繼續支撐,非常感動地說:『怎麼會有這麼笨的人願意這麼做!』」
她將自己所看到、感受到的,寫成一份簡報,寄給十個朋友,又經過朋友們不斷轉發,孩子的書屋逐漸打響知名度,許多善心人士主動捐款。
為了兌現當初自己對孩子的承諾,陳俊朗立即將原本關閉的書屋陸續重新啟用。隨着書屋功能逐漸趨於完整、對孩子的照顧更加細膩,孩子的書屋文教基金會也在2015年正式成立。陳俊朗說:「如果孩子們原本的家無法滿足吃飯、功課輔導等功能,身為第二個家的書屋都可以做到,並且能夠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
協助孩子重拾自信
平撫孩子身上的傷痕、提供課輔等照顧,陳俊朗仍覺得不夠,孩子的書屋團隊及老師,希望透過騎單車、獨木舟等活動,讓孩子找到成功的經驗。
他希望孩子們知道,人生並非僅以學業成績論成敗,台灣單車環島一圈後,「他們在學校就變成風雲人物,這個經驗對他們來說相當珍貴。」
陳俊朗說,除了課業輔導、以生活化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課業,書屋也投入很多時間培養孩子的興趣,從運動上取得成就,例如:單車環島、獨木舟挑戰、攀登中央山脈,以及舉辦定期音樂會,讓他們有機會上台表演,不僅展現自我,也能提升自信心。
2008年,單車環島啟動。
陳秋蓉說,一開始先讓愛運動的老師受訓,再讓老師針對孩子們集訓,並完成多次環島單車行,後來又陸續增加獨木舟等活動,老師們透過上課訓練、取得證照,一步步帶着孩子們完成獨木舟活動。
到了2019年,書屋又有新的目標,就是要挑戰帶孩子登山。而這麼多活動,主要是希望供孩子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
面對未來,陳俊朗心想,有一天,自己也會老,該如何讓照顧孩子們這件事延續下去?除了原本的老夥伴與孩子的書屋基金會,陳俊朗的兩個兒子也分別投入基金會與黑孩子咖啡廳的管理。
他更希望,孩子的書屋曾經照顧過的孩子,長大後能回到書屋,慢慢接班,讓這個系統持續運行,他和老夥伴們也能慢慢退出、交棒。
說到此,陳俊朗開玩笑說:「想到這裏,還挺不習慣沒事做。」一顆心永遠都在孩子們身上,他希望當個永遠的「陳爸」。
意外比明天先到
20年來,書屋已經累積照顧約2500個孩子,成為孩子們生活中最大的依靠。
陳俊朗說,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狀況,孩子跟別人起衝突、受傷,他們的家長也會跑來責怪他,但「我知道我在做一件重要的事,」他形容自己帶着一群身心靈傷痕累累的孩子,「我在乎的是他們的傷口是否癒合。」
無奈,意外總是比想像來得快。
陳俊朗陳爸、李承翰警員,謝謝您們的愛,愛這片土地。
2019年7月5日,台北101晚間以LED燈打出這段文字,感謝他們對台灣的奉獻。那天,陳俊朗疑似因心臟疾病過世,享年55歲。
懷抱着讓孩子能真正在社會上立足的理念,他與孩子的書屋走過20年歲月。無論未來如何變化,那份愛,曾經真實存在。
當孩子的書屋逐步踏上軌道,積極關注偏鄉孩子時,陳爸意識到,他與當初一起耕耘的老師們,隨着年紀漸長,難免力有未逮;若要讓基金會能夠永續經營,無論誰來接手都能運作無礙,必須為基金會建立一套能夠系統化運作的機制,而在管理及運作細節,早已逐步規劃落實。
得力於陳爸的先見之明,在他過世後,基金會秉持讓孩子們獲得最佳照護的原則,一切如常運作,陳爸過往照顧孩子們的信念也得以永久延續。
!doctype>新書介紹
書名:《修練幸福力:陪伴與成長的故事》
作者:陳麗婷、林進修、黃筱珮
出版商: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