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中國人。中國位於亞洲,文明始於四五千年之前,主要在黃河及長江流域一帶。我們的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和大自然搏鬥生存繁衍;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慢慢地從洪荒蒙昧時代,發展自身的獨有文化,一代一代承傳下來,成為一個體系,就是今天我們的「中華智慧」。
做人,要有個立足點,有根有本,才可以穩固自己,挺立於世;不致被欺負,不致被淘汰或消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有無數的民族文化都被邊緣化,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踪。有不少是一度輝煌的文化,亦被野蠻民族所消滅,「劣幣驅逐良幣」是無奈的,也是人類的損失。
中華文化實在是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盛載着許多寶藏,更可說是世界的文化的遺產。我相信祖先留下來的傳統不一定是過時的,落後的;反而許多價值是永恆的,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值得我們承繼和發揚光大。
「仁」是做人的宗旨
但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呢?這是一個不易能簡單地回答的問題。我認為《易經》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智慧載體,總結了天、地和人之間的關係,《易經》的主要精神是「勤」和「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勤奮」和「包容」是兩大核心價值,也是人要配合天地的法則,做到「和而不同」及「天人合一」的境界。
孔子是位集大成的關鍵人物,總結了夏、商、周三代以來過千年的智慧,開出儒家的思想體系,他繼承了周公的人文精神,開創了「仁」的概念;《論語》中有120多次提及仁,如何才可以達到仁,或近仁的境界。「仁」是一個不斷追求的境界,他以德行著名的弟子顏淵也只能做到三個月不違仁,而其他一般的弟子,或許只能在一兩天能守仁;孔子所說的君子,就是具備道德自覺的人,自己會要求自己、發展自己、約束自己,然後才可以影響他人,成就他人,即「推己及人,立己及人」。「仁」就是做人的宗旨,「德」就是治國之道。孔子之後,孟子將仁擴展至仁、義、禮、智四項德行,而中國的各種德行從此展開。但「仁」是核心中的核心,植物的種子就是仁,例如仁、杏仁,仁就是生命發展的能量。
我們除了認識自己的「本」之外,我們也必須要擴闊自己的眼光和胸襟,認識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可固步自封,在林林種種文化當中,基督宗教的影響極為深遠,可說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價值觀所在。基督宗教主要包括猶太教、天主教(大公教),及基督教(新教)三大主要宗教。
「愛」是要實踐的
「愛」是基督宗教的核心思想我們常聽到「天主是愛」及「神愛世人」等信息。天主愛人甚至將衪的獨生子耶穌降世,最後被釘十字架,以聖體聖血洗淨了世人的罪。這個救贖工程,彰顯了天主的愛。信、望和愛是三項最核心的教義。基督宗教是「一神」的宗教信仰,凡事要「信」靠天主,以天主為依歸,「望」是凡事盼望,帶着積極樂觀的心去生活。凡事天主自有其安排和美意,令人可以免於煩惱和憂慮。
但「愛」是要實踐的,信徒要過着基督徒的生活,以彰顯天主的臨在和同行。愛人就是愛神,是神所喜悅的事。根據《聖經》:「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基督宗教對於愛有較明確的解釋。
仁愛校長會希望把中華文化中的「仁」和基督宗教中的「愛」推廣,揉合中西思想的精粹,做到愛己、愛人、愛萬物、愛神明的境界。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校長之間可互相學習,互相扶持。而做到「以友輔仁、以愛傳愛」的宗旨。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校長會的成員有來自幼稚園、小學、中學和特殊學校的校長,大家都希望把「仁愛」的品德能從小做起,承傳薪火,把人類高尚的和神聖的精神傳揚下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