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教育是通向未來的橋樑

如果我們希望給後代留下一個可以持久的安身立命的地球,我們必須教育後代和我們自己,維護地球,保護生態。

當代著名法國思想家埃德加‧莫蘭(Edgar Morin)在其最近出版的《教授生活之道》(Enseigner à vivre)一書的題記裏提醒讀者將德國思想家漢斯‧尤納斯(Hans Jonas)和法國作家吉姆‧桑潘(Jaime Semprun)的兩句話放在一起理解,這兩句話是:

「我們給後代留下什麼樣的地球?」「我們為世界留下什麼樣的後代?」

第一句話來自尤納斯的名著《責任原則》(Le Principe responsabilité),第二句話則來自法國作家桑潘。這兩句話本來沒有聯繫,但經莫蘭點撥,立刻畫龍點睛地將教育與生態之間的關係呈現出來。我們將什麼樣的地球留給人類的子孫?如果我們希望給後代留下一個可以持久的安身立命的地球,我們必須教育後代和我們自己,維護地球,保護生態。

教育在於培養未來的力量

教育的意義在於培養未來的力量,而在當今談教育,毫無疑問不能離開生態這個主題。面對日益緊逼的生態危機,生態教育勢在必行。更進一步說,生態教育也必定是一種生態文明教育。筆者將莫蘭的書題譯為《教授生活之道》,也正是為了傳達莫蘭所提出的「生活之道」與「生存之術」的區別。當今的教育絕不僅僅是傳授給後代苟且生存之術,更重要的是面對社會,面對世界(地球)的倫理觀與價值觀,即生活之道。換而言之,這個有價值導向的「道」就是我們所指的生態文明。

愛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有言,「教育並非裝滿空桶,而是點亮火炬。」教育不僅需要傳授文化傳統,科學知識,也要點亮被教育者心中的希望與激情。當今人類社會正處於文明的拐點。兩百年來的工業文明雖然創造了輝煌耀眼的精神與物質成果,但奠基於以征服與掌控自然為基點的發展主義,也滋長了工業文明對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並最終鑄成今天空前的生態危機。為了應付生態危機,從技術層面,人類正在全球範圍內推動以能源轉型為基本內容的綠色轉型。然而,即使說綠色轉型為人類應對危機提供了技術路徑,但人類要真正走出工業文明以來的生態陷阱,則需要拓寬視野和更新文明的價值觀。從這一角度看,生態文明不僅是人類應戰生態危機的必須,也為教育提供了新的價值取向。

在西方現有的話語系統裏,尤其是聯合國及教科文組織的系統裏,關於生態教育的文件與論述其實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在這一話語系統中,雖然生態文明或生態文明教育等概念並沒有出場,但其精神則是完全相通的。聯合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通過了關於生態教育(也稱環境教育)的文件如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宣言》、1975年的《貝爾格萊德憲章》之後,在多次會議決議裏都強調生態教育的重要性。1977年教科文組織在第比利斯召開的生態教育政府間會議更是對生態教育做了系統闡發,並明確提出生態教育是一種整體性的教育,必須從生態、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入手施行。 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約請莫蘭教授撰寫了題為《未來教育所必須的七種知識》的建議書,直到今天此書仍然是關於未來與生態教育的獨到論述。

未來教育必備的七種知識

莫蘭所講的七種知識包括:認知的盲點、確切的知識、人類的位置、世界的定位、應對不確定性、相互理解、人類倫理七大領域。這七大領域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莫蘭按照其複雜思維方法,診斷現代社會整體狀況並提出應對之道。莫蘭是西方少有的具有自然科學背景而對教育與生態思想均有重大建樹的思想家。他在《未來教育所必須的七種知識》一書和筆者在本文開篇所提的《教授生活之道》新著中所闡釋的現代社會的癥結即是生態教育問題,或曰生態文明教育問題。

莫蘭認為,近代文明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知識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但由於這些知識分門別類,造成了學科之間的割裂和隔閡,因而也限制了人類的認知能力,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認識的障礙和盲點,對整體及基本問題的認知尤其如此。因此,當代教育也應該從複雜思維出發,進行以學科交叉、重視專業知識間的連接並正視知識局限性為方向的改革。在此基礎上,人類必須對自己的位置進行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異同,人類整體的同一性和不同文化的相異性。在他看來,人無論是面對自然、面對社會,面對自我都呈現出其兩面性和複雜性:如動物性與人性,精神與物質,理性與瘋狂,逐利與娛樂等等。教育也必須面對這樣一個複雜的人性並以此更新知識系統。莫蘭近年一直提倡人類生態化,通過教育使人回到生態系統中來,重建人在其中的地球生態系統而不是與地球、與自然漸行漸遠。

從這一角度講,莫蘭的教育主張既為現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參照,也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精神指引。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在其為《未來教育所必須的七種知識》的序言中寫道:「當我們瞻望未來時,關於我們的子女的、我們的孫輩的、我們的孫輩的子女的世界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但是我們至少對於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如果人們希望地球能夠滿足居住在它上面的人類的生存的需要,那麼人類社會將必須改變。因此我們應為建設一個『可行的未來』而努力。民主、公正和社會正義、和平以及與我們的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應該構成這個變化中的世界的主導詞。我們應該保證『可持續性』的概念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社區的指導方針、全球範圍內的交往活動的基礎。」無疑,民主、公正、社會正義、和平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價值都是生態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一句話,生態文明教育既是連接我們當代人與後代的紐帶,也是通向綠色未來的橋樑。

陳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