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初春,愛國詞人辛棄疾登上鎮江府京口(今江蘇鎮江)的北固山,寫下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當中有「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之句。「寄奴」是南北朝(420—589年)時期,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古往今來多少帝王,都隨歷史的劫灰被人遺忘,然而這位宋武帝的名字,卻留在一闕辛詞裏,留在藥材舖的百子櫃中,成為療傷止血的中藥「劉寄奴」,被後世的人們記住了。
老房子不敵市場經濟
懷人憶古,不僅是文人習慣,名勝古蹟若有名人加持,亦會不同凡響,如幕府末年坂本龍馬遇刺的日本京都近江屋,儘管變了尋常的便利店,慕名憑弔的遊客仍絡繹不絕;再如李叔同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的虎跑寺,更是到杭州不能不遊的名勝,然而更多的名人故居,卻不敵城市發展的巨手,在轟隆隆的巨響中,變為一幢幢摩天大廈,成了發展商的搖錢樹!
中華書局最新出版了羅雪川的《我畫文人故居》繁體字版,多虧了這本書,鈎沉了不少隱身於「尋常巷陌」中的文人宅邸,而這些令人發思古幽情的老房子,卻往往敵不過「時代洪流」尤其是「市場經濟」的衝擊,堙沒在城市更新的塵土中,或者由地方政府重修成「假古董」,這包括了李叔同曾經創作「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傳唱了百年的驪歌的天津故居、何其芳那堆滿書籍的「世上獨一無二」的北京寓所、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北京與不少文化人歡聚談笑的「太太的客廳」,沈從文、葉君健及詩人臧克家的北京故居,甚至魯迅那著名的北京八道灣「大宅門」,也不能倖免,連魯迅之子周海嬰等24位文化名人的聯署,都阻擋不了推土機的巨剷,而這位曾在《人民日報》供職美術編輯及文學編輯的羅雪川,卻用畫筆留下這些文人故居的「倩影」,寧不教人感動?
留住文人精神安居地
除了文人故居的速寫,作者也用文字寫出不少鮮為人知的文人軼事,例如劇作家曹禺的父親是軍人出身的官僚,「悶得不得了」如「死井」一般的家庭,「養成了他怯懦軟弱的性格」,令人想起他的名劇《雷雨》。又如沈從文竟是畫家黃永玉的表叔;名作家巴金在「縫紉機書桌」上寫字,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周瘦鵑在文革中受屈,竟往井中一跳!胡適等不及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而梁實秋翻譯了莎士比亞40年,卻等不及台灣開放回大陸探親;被認為「漢奸」的魯迅二弟周作人,晚年接受訪問,第一句話便是「我不是漢奸!」還展示被日本特務打傷的創痕……。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作者夫婦亦雅好俄蘇文學,曾兩次到俄羅斯旅行,因此書中亦有一組俄羅斯文學家故居的速寫,包括托爾斯泰、普希金、契訶夫和陀斯妥也夫斯基等,還配上俄文的題籤,異國風情的畫面很耐看,效果不俗!
令人扼腕的現實是,許多文人、文化人的故居都拆掉了,一些在「媒體和文化界人士的疾呼中」又「恢復」了,但正如作者指出,「假使恢復了,那也只是一個軀殼,滲浸在那一磚一瓦裏的魂兒,沒了」。香港也有不少文化名人足跡所到之處,諸如必列啫士街魯迅先生曾經演講的青年會會堂、許地山先生曾經主持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所在的鄧志昂樓、饒宗頤教授生前居住的跑馬地鳯輝台等等,真希望能寫能畫、能寫能攝的高手把這些「滲浸在那一磚一瓦裏的魂兒」,趕在灰飛煙滅前都紀錄下來,則功德無量矣!
作為記者,筆者也不免有到外地出差的機會,有一次在上海採訪,便得到崑劇表演藝術家岳美緹女士的指點,找到她的老師、名伶言慧珠女士的故居,當時面對這隱沒在小區中、連銘牌都沒有的小房子,真是感慨萬千,希望上海市政府像保留劉海粟故居般,保留言慧珠的故居吧!
誠如作者所言,一座座文人故居,一間間書房,都是他們精神的安居之地。我們有空時,到這些文人故居走一走(或紙上憑弔一番),都會覺得精神找到了落腳的地方,也許還有心靈歸家的感覺,不妨從閱讀這本書開始。
!doctype>新書介紹
書名:《我畫文人故居》
作者:羅雪村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