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問題逼在眉睫,全球氣候研究權威「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全球必須於2050年前達至零排放,避免如沿海城市被淹沒及珊瑚絕跡等氣候災難。香港作為鄰海城市,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威脅正步步緊逼。在2019年的1月至3月,香港僅剩三天氣溫低於12度或以下。冬天在悄然無聲間消失,究竟我們如何才能把冬天留住呢?
氣候變化影響着全球,而北極更是首當其衝。近期有研究指,4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打破同期有衛星紀錄以來最低紀錄,較舊紀錄少了約200個香港,而且海冰冰齡短、冰層薄,在夏季更易融化。去年,IPCC指全球只有「黃金11年」時間;必須於2030年將碳排放量減少45%,將地表溫度的升幅由2°C減低到1.5°C,而0.5°C的差異足可減少氣候難民的人數一千萬、縮少極地無冰的夏天至每世紀一次,以及因氣候變化而失去近半覓食生境的物種將減少一半。
把握「黃金11年」
至2100年,海平面可能將上升近半米,令倫敦、悉尼及上海等城市被海水淹沒。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以溫室氣體高濃度情景RCP8.5推算,至本世紀末,每年香港熱夜數目及酷熱天氣日數將分別上升七倍及十一倍,平均降雨量增加及海平面亦會上升,而每年寒冷天氣日數將由15日減至1日,冬天將會絕迹。而溫度上升,除為人體帶來不適外,外國更有不少因熱浪而入院、死亡的個案,對心肺疾病患者的健康亦是一大潛在威脅。
在2016年,香港有超過六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源於冷氣及照明等能源消耗。香港高樓大廈將熱力困住,而且樓宇主要以混凝土等吸熱物料建成,令城市溫度持續上升,迫使市民開空調降溫,致溫室氣體增加,形成暖化惡性循環。
採用綠化科技降溫
因此,近年國際間興起帶氧建築(Forestry Building,即於每一樓層種植樹木)、垂直綠化及天台綠化等設計,植被除可吸碳及製氧,亦可作為天然的隔熱層,降低室內溫度。而在城市規劃方面,則可引入再生瀝青等綠色科技來降低路面溫度。
運輸是香港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源頭,佔整體排放量近兩成。據本會調查,僅約兩成受訪者於一周內有五日平均步行30分鐘或以上,反映普遍市民習慣以車代步。世界衞生組織將「步行」列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既不受年齡、場地或裝備限制,且有助改善身心健康。此外,以步行代替乘搭短途交通工具,更可減少碳排放,紓緩氣候變化。
行路健康減碳排放
世界綠色組織一直致力推廣「好行城市」(Walkable City)概念,促進改善道路配套設施,豐富行人步行體驗,同時亦鼓勵市民多步行,體驗城市遠足的樂趣,即使身在市區、沒有專業裝備,也能感受自然環境,走到大廈高處更能觀賞城市景色,發掘不一樣的香港面貌。
自2016年起,本會每年舉辦地球‧敢「動」行,冀將步行減碳訊息傳遍社區,今年更以「尋找消失中的冬天」為主題,並舉行「『足』救氣候 留住冬天」城市定向比賽,提升參加者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養成乾淨回收及以步代車習慣,為氣候變化出力。
原刊於《都市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