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港股的季初效應分析本輪巨浪

港股的季初效應比1月效應更值得注意,這是因為港股結構使然。季初效應契合全球配置資產的外資,每季度檢討配置情況的特點。這種季初效應從利好看是季初現突破;從利淡看是季尾見底後緊隨的季初企穩回升,如去年之9、10月之交。這種季初效應香港相對明顯。中國以散戶為主自然沒有這回事,美國不是外資主導的市場,這種效應也不明顯。
每當年歲更替,辭舊迎新的時候,股市觀察家都會提到1月效應。大家都知道,1月效應指的是1月股市的升降,對當年股市的興衰旺淡有指標作用。這對機構投資者或長線持有股份的個人當然非常重要。但是對於在市場中頻繁進出的交易者來說,可能意義不大。一則要觀察整個1月份才有結果;一則一年的時間更是與只爭朝夕的交易不相合節。大部分這類投資者只是將之作為應景的話題,不太當一回事。比如去年全年計數恒指不過進帳數百點,1月不管什麼效應,如何遵循對投資成績其實幫助有限。
 
反而港股在季度交替時,往往出現明顯的,對投資成績影響極巨的轉變。只要錯失一次季度交替的轉變,你就會跑輸大市,甚至全軍盡墨。
 

歐美機構投資者主導港股

 
港股是一個以歐美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證券市場。有關的研究顯示,這類投資者經常佔港股超過一半的交易額。近來雖然因為中國投資者的加入,比重有所下降,但份額仍然具支配地位。因為這類機構屬外來投資者,其在港投資屬全球資產配置的一環。除去出現重大的突發性事變,這種資產配置通常每隔一段時間才作檢討與調整。大部分機構會以季度作為檢討的時間間隔。
 
香港股市說得形象一些好像一個大水池。這個永不枯竭的水池有三種狀態:進水、去水與均衡。進水就是資金淨流入,水位升高即股市上升;去水則淨流出水位下降相當於股市下跌;及出入基本相抵,水位保持在一定水平,市場只有波動,沒有持續的升降,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上落市。鑒於本地投資者在港股更多的只是起跟隨的角色。港股的走勢可以說只有這三種模式。實際上這三種市場模式中,下跌通常維持的時間最短,但極為急促,可稱快熊;上升時間長得多;是為長牛;但更多時間是上落市。
 
由於大部分外資機構每季度檢討資產配置的情況,並在檢討後付諸實行,所以大部分的港股突破出現在季初,可以說是季初效應。我們看看最近四次季度交替的港股表現。
 

港股的季初效應

 
本輪巨浪的真正突破就是出現在第二季度初的4月8日;而今年元月港股也在季度初升上接近25,000點的四個月高位,然後在該季度回復之前的走勢,全季波幅1,500點上下,屬於進出兩閑,即沒有大量資金流入或流出的局面;再上一個季度,2014年9月即第三季度最後一個月,港股受阿里在美招股上市,大量港股持有者沽售港股前去認購,及月底佔中發生雙重衝擊,港股從該季度的全年高位急速下跌超過2,000點,是全年表現最差的月份。但當10月即新季度開始後的第一個交易日,當時滬港未通,金鐘卻已不通,人們以為港股大難臨頭,市場卻在開市時短暫下跌後,急速反彈,反跌為升,可以說是典型的季初效應。
 
因為在此之前,受突出利淡因素衝擊,機構投資者已大量套現。而季度檢討沒有改變港股的配置,自然不需進一步沽售。同時阿里上市後,申購的資金回流,有助於市場回升;至於2014年二、三季交替的6、7月份,正好世界盃鏖戰方酣,全民無心股事,算是最平靜的了,自然沒有效應或者說世界盃效應蓋過季度效應是也。
 

外資影響不容小覷

 
再拿一個反面的例子來佐證港股的季初效應。去年4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博鼇論壇宣布滬港通,港股只作一天的反應升上23,300水平。很快打回原形至21,700水平。那就是時機的問題。因為季度檢討已作定案,反而今年中證監選擇在3月27日公布公募基金可以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有這般反應,與外資的季度檢討若合符節,自然大生宏效。當然如果港股變得如A股般完全由大媽大叔主導,則另當別論,季初效應或消於無形矣。
 
從以上分析,港股的季初效應比1月效應更值得注意。這是因為港股結構使然。季初效應契合全球配置資產的外資,每季度檢討配置情況的特點。這種季初效應從利好看是季初現突破;從利淡看是季尾見底後緊隨的季初企穩回升,如去年之9、10月之交。這種季初效應香港相對明顯。中國以散戶為主自然沒有這回事,美國不是外資主導的市場,這種效應也不明顯。
 
港股本輪巨浪上周本欄以借力打力名之,就有這種意味。實際上,3月中A股已現突破,滬綜指衝破年初所傳政策頂3,400點並大幅上揚。唯港股終未配合,延至4月初始發生巨變。集結號也好,衝鋒號也好,外資流入是重要因素。你可以說外資是聞號而來,改變港股配置比例。看看大量熱門股AH差價不跌反升,比如南車(1766) 、北車(6199)A股多日升停板,H股無動於衷並不跟隨,上海電氣(2727)A股也炒個不亦樂乎,H股股價只及A股四成。外資影響不容小覷。港股成交連續4天低於2,000億,這不需過於擔心,因為大幅波動才有天量成交,而且機構不會頻密進出,有千億成交已可接受。關鍵在於資金流入的情況,如果金管局日日接貨,市場會繼續向上,直至停止流入才會進入調整並轉變為上落市。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