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張揚,在年底全球公映的著名系列電影《星球大戰》最終章,星戰《後傳》最後一集即將來臨。這個系列陪伴着好幾代人的成長,見證着這段時間科技急速成長的歷程。
從星球大戰看世界
《星球大戰》首集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下旬上演,當時只知改編自一套科幻小說、以記述太空戰爭為主線的電影。
當年國際局勢背景正是美蘇兩個超強對峙的冷戰時代,全球依意識型態分成兩大集團,形勢凶險,恍似一觸即發就會導致無可挽回的熱核大戰。電影設定的對戰雙方是代表黑暗勢力的銀河帝國和作為反叛軍的共和國部隊,這個設定很巧妙地投射去現實世界對抗着的兩個集團。
原來系列最初的故事只是原著中段,20年後製作隊伍決定開拍三集《前傳》。前傳公映後才攪清楚銀河帝國前身本來是銀河共和國,因黑暗勢力侵入導致有人謀奪共和國,繼而私有化;更將代表正義一方的絕地戰士殺個清光。
對照九十年代後的國際情勢,親共華沙集團瓦解崩離,一國獨大,冷戰退場。《前傳》不再只兜售太空戰爭場面,反而着力描寫一個本質善良的人如何被黑暗力量操控,並進化成銀河帝國的大將。
再過15年後最新的三集開始陸續出台,成為《後傳》三集。新世紀以來世界由一元變成多極、繼而自我實現地朝向「新冷戰」邁向,前景不明朗的國際形勢逐漸浮現。究竟《後傳》最後一集將會帶來什麼結局?電影對現實世界會有何暗示呢?
星球大戰和教育
大部分影視作品被教師加以借用和裁剪後往往都可以用於教育工作之上。
40多年前未有通識教育,那時社會氣氛亦不容在校園高調講政治;借電影來教學的老師可把原初星戰的電影故事用於德育。貫串整個電影系列的「原力」其實就是「仁」的化身,對戰雙方就是善惡、是非、對錯這些對立價值觀的較勁過程。
因《前傳》的電影故事集中在人性刻劃上,節錄借來用於成長課程內也適合;焦點在於青少年心理變化,如何面對成長過程中遇上的迷茫和道德抉擇。怎樣認清魔鬼的引誘,不致誤入歧途,相信這會是負責任的「人師」最為關注的課題。
現時高中已設有通識教育科,並鼓勵老師自編教材配合議題教學;但社會變得十分政治化,這個《後傳》系列的故事,將會怎樣被挪來教學?可用於什麼課題呢?
幾代人的創造力和永續商機
《星球大戰》系列之所以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星戰迷,主要是得力於觀賞電影帶來的視覺和聽覺的感受,再加上製作團隊的傳銷和商業策略。值得教育界加以關注的是那份創新概念和善用科技。
這個系列的進化反映了好幾代科技人不懈努力,創新和發展攝製和後期加工的新科技,才締造了這個傳世之作和以她為中心的神話。過去涉及外太空的科幻影視作品,多數使用模型配合特技,拍出人們的想像世界。最初三集內在每個角落都見到模型的身影,那時電影就以帶來感官刺激的音響系統作為賣點。雖然太空艦、雙方戰機和戰場上出現的機械等有很吸引的設計,但已是當時的極限。
20年後才開拍前傳的主因,就是科技滯後。當電影製作的技術發展到能夠滿足製作團隊要求時,他們才去建構前傳的星戰世界,也是STEM用在電影創作上的不凡例子。只要不斷有創新概念,科技就會配合踏上新的台階。
令萬千星戰迷死心塌地的是電影周邊產品。40年前冒出的這種電影加產品構思是個創新,如今幾乎是系列電影的必然配套。這個永續商機正是來自企業家的開拓與創新精神,也是新的課程指引內眾多主要更新重點(MRE)之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