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城市街道,細心品味歷史,我們會發掘不一樣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自2017年開始,推動藉街道人與事,探討香港歷史與文化的研究項目,舉辦了「荷李活道萬花筒」及「半山電梯青雲路」講座系列,並出版《荷李活道:尋覓往日風華》和《半山電梯:扶搖直上青雲路》的街道叢書,同樣深受歡迎。今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主辦,香港歷史博物館協辦的「東西南北文咸街」講座系列,將於2019年12月8日起一連四個星期日舉行,匯聚一眾歷史學者和專家,以上環文咸街折射香港中轉樞紐的重要地位,以貿易和華商的故事描繪她四通八達的輻射網絡,貫通南北、連接東西。講座費用全免,歡迎公眾參與。
文咸街有何特別之處?文咸街包括文咸東街和文咸西街,從約19世紀中起,文咸街就是南北行的聚集地,由於臨近三角碼頭,方便船隻上落貨物,除了本身的廣府人,更吸引了從潮州、福建、上海、山東等地而來的商人買賣海味、大米、藥材等貨物。原本南北行是指華南與華北間的貿易,後來範圍擴大,「南」至東南亞,「北」至日本。與此同時,美澳加等地先後發現金礦,時稱「金山」和「新金山」,大量華人勞工(俗稱「豬仔」)通過香港金山莊橫渡太平洋,這些「豬仔」日後更帶動了香港船務運輸、出入口轉運、華僑匯兌、外匯找換等行業發展,是香港聯繫東西方世界的歷史見證。
12月8日:從文咸乾貨看小島國際聯繫:食米、海味與燕窩
清末民初的聯號與商業網絡:以乾泰隆及元發行為中心──蔡志祥教授
乾泰隆和元發行是香港最老字號的南北行,它們自十九世紀末已經發展了跨地域而多元的貿易網。講者嘗試透過企業結構和生命史,探討關係網絡的可塑性和可變性,並透過比較兩個企業的命運來考察:一、家族內部結構的變化與企業結構變化的關係;二、華僑商人和故鄉的關係從家庭演變到宗族時,如何影響企業的網絡發展;三、外在環境對企業貿易關係的影響。
海味乾貨的考現學──張展鴻教授
十九世紀中,南北行借助泰國海外華僑網絡,促進各式海味入口香港,再與亞洲各地華人社會貿易。今天,上環依然隨處可見海味入口商、批發商、零售商,以及新式小型海味超市,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乾貨,如日本鮑魚、印尼海參、孟加拉鹹魚、中國大陸的中藥材,也有本地蝦醬、陳皮、魚肚、人蔘和燕窩等。講者將以源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人文學科的考現學,通過組織性地調查和分析空間和時間,理解香港現代社會海味乾貨的飲食文化。
融匯貫通:上環燕窩商人的歷史體驗、身體感知和價值轉譯──余昕博士
華人飲食中的燕窩是晚期中華帝國、近代世界體系,以及華人貿易網絡三重體系的產物。燕窩商貿一方面是以歐洲為中心、資本主義生產為方式的近代世界體系產物;另一方面,也可以中醫宇宙觀所代表的類比邏輯去理解;同時,燕窩商人的商貿經歷亦帶來了感官實踐。講者將講述燕窩商人如何在這些多重世界之間選擇和遊走,並展開了他們在香港歷史當中豐富的文化複合性。
12月15日:自由港的商貿發軔與海岸變遷:陳弼臣家族、上環海岸與南北行公所
泰國華僑華人史話:以盤谷銀行陳弼臣家族為中心──劉智鵬教授
泰國華僑華人是中國華僑華人史上重要的一章,而泰國華僑華人之中,陳弼臣家族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群體。歷史上曾經有華人在泰國建立政權,近代以來,華僑華人也是泰國的經濟支柱,以致今天華人足跡隨處可見。講者將講述陳家幾代人在泰國的奮鬥歷程,如何成為泰國華僑華人史話的重要篇章。
貫通南北:上環海岸變遷與香港國際貿易──許楨博士
香港,以香為姓、以港為名;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維多利亞港南北兩岸的變遷,既貫穿了整座城市的盛衰,也決定香港與中國大陸、與東亞諸國,乃至與世界的關係。這種政經、人文、社會關係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無疑一直是以貨物貿易,以及連帶的服務貿易為中樞、核心和支撐點。相比起中環、金鐘與尖沙咀,上環海岸線的變遷,又更能反映庶民社會和生活百態。講者嘗試以小見大,和觀眾一起探究上環海皮與香港的昨天與明天。
華商第一:百五年來南北行公所與香港發展──周文港博士
香港對現、當中國重要,在於她一直是南中國以至新中國初期的幾乎唯一對外門戶,而百五年前已有「南北行」貫通南北中外的優美統稱。為了維持港英時期在港華商的行規和社會關係,1868年南北行商人合議成立「南北行公所」,後曾稱「南北行商會」,成為第一個、具有影響力、而運作至今歷史最悠久的華商商會。百五年來南北行公所如何緊守「崇道義,守商德,訂條規,立行例,排紛爭,解疑難」的宗旨,不但是商會或者行業發展史,更見證香港整個經濟、社會和政商關係變遷。
12月22日:華商與庶民文化的昔日身影:李陞、太平戲院與椰子
李陞家族初探──丁新豹博士
李陞家族是香港十九世紀最財力雄厚的望族之一,初期從事出口華工、鴉片、錢莊和地產貿易。1854年,李陞從新會逃難到港與兄長會合,兩人成立金山莊和興行,主力從事美國的出入口貿易,也是最早包船運載華工往加州的華資莊號。李陞又獨具慧眼投資地產項目,於上環和西區購入大量土地。其後,他的兒子李寶椿專注紡織業及投資地產,也熱心教育。講者將從李陞家族講起,細說這個望族故事和香港早期華商的崛起。
粵劇史上的太平戲院──容世誠教授
創建於1904年的「太平戲院」,樓高三層,設一千多個座位,是當時香港規模最大的戲院之一。它坐落在皇后大道西「龜背」小山崗,曾經是港島石塘咀區的顯著地標,見證了香港粵劇的榮枯起落。講者將根據香港博物館所藏的太平戲院文物,闡述從清末到二戰後的太平戲院在香港娛樂文化史上的地位。
南洋椰子在香港──王國璋博士
香港的華商網絡始於南北行貿易,而南北行之「南」,即是南洋,於此可見香港的東南亞基因。滄海桑田,文咸街今日,南貨已少,遑論椰子這過時的大宗南貨。此地曾如何中介椰子貿易?而南洋椰子,又在香港留下了甚麼?講者將娓娓道來香港與南洋的微妙連繫。
12月29日:「東西南北」網絡的歷史見證:譚亞才、馮平山與三角碼頭
叱咤風雲譚亞才──冼玉儀教授
譚亞才是香港開埠初期的風雲人物。他樂善好施、輕財仗義、興辦義學、創建文武廟和廣福義祠,為人排難解紛。本是承建商的他擁有大量土地,又善用商機:加州發現金礦後,投資客、貨船務,經營雛形的金山莊。他更曾在港出資購買洋槍,在故鄉訓練鄉勇擊退「客匪」。講者將以譚亞才的風雲事蹟,講述香港初期的歷史面貌和網絡連結。
馮平山談馮平山──尹耀全博士
馮平山,廣東新會人,生於1860年,以商業起家,1910年移居香港後,更涉足金融、地產等行業,擁有南北行兆豐行,為二十世紀初香港的華商領袖。他晚年將生平要事成書《馮平山自記》,旨在「為家人告,亦庭訓之意也」。講者將引用該稿件,簡述馮平山的一生和他的營商之道。
昨夜的渡輪上:曾經作別的碼頭、企業、家族與旅客──鄭宏泰博士
由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位處永樂街西端盡頭的永樂街碼頭(俗稱「三角碼頭」)客、貨船務頻繁,是港澳兩地的重要連結。當中省港澳輪船公司曾在此經營船務,不少港澳顯赫華洋巨商與家族如庇理羅士、遮打、李陞、何東、羅文錦、紐璧堅、布力架及李子芳等,則曾是該公司的領導或股東,見證了兩地航運業的起落興衰。講者將從碼頭、企業、家族和旅客說起,探討港澳的互動如何隨着兩地發展而演化,訴說穿梭港澳「昨夜的渡輪上」的唏噓變遷。
!doctype>活動詳情
日期: 2019年12月8、15、22及29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3時至5時45分
地點: 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
主持:
黃紹倫教授(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
鄭宏泰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總監)
周文港博士(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免費入場 | 演講廳將於講座開始前15分鐘開放
查詢電話:(852) 3943 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