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無法擋

在追求輕巧和時尚的同時,可能要犧牲一些實用價值。一般佩戴科技產品的數據不像實驗室儀器所得的數據般準確,因此,只能作為一般參考。

去年我兒子生日時收到一份他一直渴望擁有的禮物,那便是一隻頗昂貴的Fitbit,一隻設計新穎,戴在手腕上看似跟手錶無異的智能佩戴科技產品,亦即在國際運動及健康適能界所論的Wearables或Wearable Technology。

2014年美國的一項調查指出,這種佩戴裝置可以增加員工8.5%的生產力和3.5%對工作的滿意程度。換言之,僱主是否應該出錢為員工添置這些智能佩戴裝置呢?但如果員工數目多,可能要花上一大筆錢。因為一個素質較好的產品,可以花上二、三千元港幣。當然,如果可以帶來較高的生產力,這當然是值得的。不過,上述只是一項研究,其廣泛應用性仍待進一步印證。

追求輕巧和時尚

Wearable Technology在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 Sports Medicine)旗下的Health & Fitness Journal選為2020年度全球適能趨勢調查的榜首項目,在科技不斷主導經濟市場的發展下,相信這種佩戴科技產品在未來幾年能夠繼續蓬勃發展。

除上面提到的Fitbit外,市場上有很多不同牌子的產品,當中也包括較出名的蘋果產品Apple Watch和Google的Google Glass。大部分這些產品主要的設計在於易於佩戴,而且外形美觀、輕巧、價錢合理。而產品主要針對年輕人和愛好運動Keep Fit人士為主,一般可以提供的資訊有心率、血壓、行走的步數、熱量的消耗等,透過軟件的幫助,可以把儲存的數據用圖表分析和顯示,方便用者了解有關運動時身體的狀況。

當然,在追求輕巧和時尚的同時,可能要犧牲一些實用價值。一般這些產品的數據不像實驗室儀器所得的數據般準確,因此,只作一般參考。此外,這些產品始終離不開時尚和潮流,在一段時間後容易被使用者遺忘。上星期,我兒子問我:「爸爸!有興趣戴我這隻Fitbit嗎?」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鍾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