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資深中日社會研究專家及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Prof. Ezra F. Vogel),在香港中文大學出席其最新著作《中國和日本:1500 年的交流史》中文版的新書發布會,由中大前校長金耀基教授擔任主禮嘉賓。傅老89歲,金老84歲,兩位相識50年的資深學者難得聚首一堂,暢論中日關係發展,並接受出席學者、研究生及媒體的提問。
當天中大校園內發生示威衝突,導致新書發布活動安排需臨時改動。正如主持發布會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甘琦說,兩老均曾經歷二戰、冷戰以至後冷戰時代,閱歷豐富,對他們來說,出了點特別情況其實也沒什麼事。以下是發布會對談的內容摘要。
傅:傅高義
金:金耀基
問:出席學者、研究生及記者提問
日中先後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金:我跟傅教授相識近50年。這50年間不僅香港出現變化,中國也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這50年可說是整個亞洲興起的時代,因為中國及日本竟然成為了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的經濟體。
傅先生有很多研究日本的學術著作,但真正讓他出名的是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這本書的確是對美國及日本,以至全世界的啟示。日本為何在二戰結束後,這麼快速地成為「第一」,這是不得了的事。我們說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日本老早已是第二。
傅先生撰寫此書是49歲。把時光向前推,到了2012年,中文大學翻譯了傅先生另一本重要巨著:《鄧小平時代》(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我認為這本書對鄧小平留下的政治遺產講得非常好,就是保證了中國在以後數十年可以向前發展。這本書聽說單是在中國就賣了100萬冊。
傅:不過錢都不是進我口袋,都交給了大學。因為我想貢獻給大學,我自己不要了。
金:其實出版《日本第一》時他已可成為百萬富翁,但他沒變成百萬富翁,不過,他始終在我眼中不是一個窮教授。(眾笑)
傅先生是一位非常特別的區域研究專家(area specialist),他研究的兩個區域分別是日本及中國,而這兩個區域都在這50年間先後晉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對中國及日本都擁有豐富的知識,對這兩國的人民及官員都很了解,並抱有情感。我看了傅先生的新書《中國和日本:1500年交流史》,第一個反應是「不可思議」(amazing),以他89歲的年紀,居然撰寫500頁的大書,這真是不容易的事。
傅:我花了3年做研究,共用了7年寫成此書。
金:我認為沒有一位專家比他更有資格寫這本書,他動念寫這本書的原因,是在7年前發現中日關係變得緊張,甚至是處於很危險的邊緣,有開戰的可能。他覺得有一份特殊的責任寫一本書,使中國及日本的關係可以改善,走向和平合作的新起點,對亞洲以至世界秩序都可帶來好處。
他認為兩國必須直面歷史,而他選擇寫比較可靠的史料,所以從公元600年寫起,那時候日本向中國先後派出遣隋使及遣唐使,當時日本還沒有高質文化,從中國的漢字及政府組織學習,為日本今天的文化奠下了基石。當時中國可說是老師,日本是徒弟。
甲午戰爭後出現大轉折
回顧兩國1500年交流史,最大的轉折點出現在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甲午戰爭反映日本的現代化進程完勝中國。由此時開始,中國與日本的「師徒關係」開始倒轉,中國開始向日本學習。梁啟超、康有為、孫中山及魯迅等中國知識分子,都是到日本學習的。及後日本侵略中國,我在兩歲時便要逃難,被家人放在竹籮裏帶着走,這段日子對中國人是難以忘記的。
近代中日的關係曾經好轉,其後變得愈來愈壞,但我要說的是:中國和日本是天注定要成為鄰居(China and Japan are condemned to be neighbours)。中日兩國關係怎樣才能好轉,怎樣才可以互相了解,關鍵就是要直面歷史(face history)。只有通過了解歷史,中國才可以發現自己,日本也可以發現自己;中國可以發現日本,日本也可發現中國。就像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傅:我與金先生都是研究社會學,相識50年,他很了解我的想法和做法。我們經歷的這個年代,改變了世界的歷史,能經歷這50年非常幸運,看到了很大的變化,得以從中學習和認識。
我親歷日本在二戰後的「改革開放」,那時日本很落後,他們的汽車及道路都很落後,還沒有新幹線及現代化的鋼鐵廠,人民連飯也不夠吃。我可以從那個時代認識日本,看到後來的變化。我於1973年首次到中國,那時中國非常窮。我八十年代在廣東,見證了廣東如何先發展起來,先後寫了《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及《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兩本書。很多人不知道我這本書為何以”One Step Ahead”為名,但是廣東人都知道意義何在,因為「先走一步」是那時廣東的口號。我在2012年出版《鄧小平時代》。美國人不了解亞洲,我的工作是讓西方人了解日本及中國,這是我的目標。我覺得學者應該要實事求是,客觀分析,寫實際的情況,加強了解。我認為這是學者之道。
中日人民應加強了解
我寫《中國和日本:1500 年的交流史》這本書的目標,不是為西方人寫的,而是為了日本人及中國人(當然我是以英文撰寫)。我在2010年開始做研究時,是中日關係最壞的時期,我恐怕他們會開戰,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寫一本書,讓兩國人民彼此加強了解,改善關係。對兩國人民,我想說的是,他們作為鄰居是歷史決定的,應想辦法改善關係。
兩國都在進行現代化,由1895年至2010年,日本居於上位,但近幾年中國回到上位,兩國關係有所改變,必須找尋新的合作方法。我希望習近平明年訪問日本時,可以改進雙方的關係。如果我這本書可幫助兩國人民加強了解,作出一些貢獻,我便非常高與的了。
問:中國與美國現正進行貿易戰,兩國關係緊張,日本在中美爭拗中,可以擔當甚麼角色?
傅:日本一直希望能成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橋樑,但很可惜沒能發揮這個作用。日本是中國的鄰居,在文化及歷史方面,一般的日本人比美國人更了解中國。我認為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做法,在有些方面比美國更好,很可惜美國人不想學日本。所以很可惜的,日本的作用不會很大。
日本持續深化社會發展
問:日本的經濟在八十年代崛起,但1985年《廣場協議》後,美國通過美元眨值來提升競爭力,導致日圓升值,日本經濟擴張受壓,最終步向經濟衰退。現在中國經濟崛起,會不會步日本後塵,被美國壓制而走向衰退?
傅:中國是後期發展的國家,起步較日本及「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新加坡和香港等國家及地區要慢,但發展起來非常快,開始時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高速增長,現在估計是百分之六左右,未來幾年後,可能會降至每年百分之三,這是中國未來要想方法應對的問題。
日本在1989年泡沫經濟爆破後,經濟發展不快,但我認為89年之後,日本的社會發展仍在持續下去。現在中國人去日本看看,會認為社會較安定、整潔。我認為日本在有了經濟基礎後,仍在持續進行社會發展,包括老年人福利、人際關係、環境保護、教育水平、清潔衛生等都有改善。所以我認為中國在未來達到全國小康社會水平,有了經濟基礎後,社會發展可以持續下去,這是好事,不是一件壞事情。
問:你覺得現在的中國跟日本相比,差距還有多大?
傅:我覺得中國一些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與日本沒有多大差距,但是在社會安定、清潔,對老年人的照顧等方面仍有差距,相信可在10年之內有較快的發展。然而在中國的一些落後地區,例如山區就不容易了,經濟問題可能10多年就可解決,但要建設一個比較安定及平等的社會,恐怕要花20、30年時間。事實上,在社會平等方面,日本比美國還要做得好。
成為真正的現代化強國
金:我想插一句,中國有一個口號:要從現代化大國走向現代化強國。大國就是我們體積大,要成為強國,則必須在各方面現代化。基本上,日本自廣場協議後,雖然未能保持世界第二經濟體地位,被中國趕上了,但這麼多年來,日本在現代化的深化工作上並沒有停止。今天日本的現代化標準很高,包括在過去20年來,日本人的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都是全球最高的國家,比美國高出很多,說明日本的現代化是多層面發展。
這帶出一個問題,你到底要發展一個怎樣的國家才是好的,是GDP最高嗎?不是。最重要是人民幸福,這方面日本做了很多工作。在1895年之後,中國倒過來向日本學習,學習了很多,但也不是那麼成功。到了今天,坦白的說,跟日本相比,我們很多方面的現代化還未開始。我們進行了國防現代化、軍事現代化,這當然是很重要,但我認為日本侵略中國是不會再發生的了,兩國作為鄰居,一定要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現代化必須是全面的發展。日本幸虧有了《廣場協議》,可以深化現代化,這反而是一件好事情。中國要真正成為強國,就必須在各方面深化現代化,不單單是武器現代化,人民的生活素質,對生活美學的追求,都必須考慮。
「對不起」與「謝謝你」
問:什麼是日本與中國的最大心結?是不是中國總覺得日本對侵華還欠了一句「對不起」,而日本則認為他們對中國改革開放作出很多幫助,中國人欠他們一句「謝謝你」?
傅:我認為日本對二戰時侵華的教育還做得不夠,所以日本年輕人對二戰犯下的錯誤,認識還不夠深刻,如果他們有較多認識,會更容易與中國人相處。日本在八十及九十年代對中國作出不少幫助,但很多中國人不知道,也不承認,所以日本人也感覺不好。因此,我認為兩國要改善關係,必須加強兩國人民在這些方面的認識。
延伸閱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