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法院10月31日批出臨時禁制令,禁止任何人在網上平台,發布任何威脅使用暴力的言論,臨時禁制令時效至11月15日(周五)。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鄭斌彬11月11日已就臨時禁制令提出司法覆核。11月12日,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見傳媒,宣布眾籌300萬元應付司法覆核開支,呼籲網絡使用者支持。
公民實踐培育基金早前舉辦論壇,主題為「真假之戰」。大會邀請莫乃光進行主題演講,討論在數碼時代如何阻止假新聞,以及捍衛言論自由。以下為演講內容摘要:
大家經常聽過假新聞,什麼是假新聞?「黃絲」、「藍絲」群組都認為不合聽的是假新聞。但有時假新聞需要客觀的定義。政府需要想方法應對假新聞。如果單靠立法處理假新聞,可能會有反效果。
首先,很多人說現在是後真相時代。可能事情完全沒有真相。《時代》雜誌的封面寫着「Is truth dead?」特朗普選總統時,發生很多假新聞的現象。俄羅斯政府壟斷假新聞的操作。很多人利用民主制度,利用自由制度達到目的。其實這些人或政府是最不自由的,例如俄羅斯政府,而中國政府隨時過之而無不及。
自由的系統讓人在自由的環境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容易被外國的勢力介入。介入後當地政府就立法處理,結果大家的自由度收窄。這某程度上是我們遇到的問題。
假新聞充斥發酵 加劇社會分化
真相不是自己的看法。角度不同,所看的意見就不同,需要細心分析。最近在社交媒體經常收到一些圖片或影片,上面會有引言引導你的想法。例如說11月2日有人說「暴徒高空潑鏹水」但事實上是急救員站在有蓋的電車站下,被警方發放催淚彈後受傷。
假新聞不止是一幅圖,有時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發放目的、對方的背景。近期外國社交媒體宣布不再接受國家操控的媒體和贊助,因為擔心被人操控。
怎樣打擊假新聞,同時平衡言論自由呢?有些國家會立法。但美國的處理態度很不同,不靠立法,只是要求社交媒體自我規管,只會罰錢,去國會聽證。歐洲比較喜歡立法處理,例如德國,但是媒體會擔心過分過濾導致無人問責。雖然做法遭到批評,但畢竟政府是人民選出來的,而且不是政府話事,需要經過法律程序處理,可以上訴。
最近新加坡立了反假新聞法,但基本上政府一言堂,認為新聞是假的,就是假的。最近有社交媒體收到信,認為影響警方聲譽的內容需要移除。如果香港有了新加坡的法例,所有決定都由行政部門,甚至警察負責,難以上訴。
當然自我監管也有問題。第一,為了避免處罰,有時會矯枉過正。第二,誰人去做自我監管?Facebook、Google等公司為了做審查,找不到本國人做,怕惹來紛爭。於是外判給菲律賓等外國審查員批核。有人提議用人工智能審查,但會出錯。
2018年Google、Facebook、Twitter等科技公司與歐盟簽署了一項行為準則,以指導各自的平台更好地打擊網絡上的假新聞、虛假信息。行為準則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政治廣告透明,並在虛假帳號產生影響之前將其移除。
2019年,聯合國言論自由特別報告員凱伊(David Kaye)曾向德國政府發出公開信,指出為了避免收到巨額罰款,社交媒體公司當然會傾向將所有被投訴的言論都先馬上撤除,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限制。
立法的爭議
平台自我審查,言論自由受限,加強了政府及執法機構對網絡言論自由的控制和打壓。然而單靠立法打擊,效用不大,但影響深遠。我提出兩點給大家思考。
第一,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假新聞現象。如果在公開平台看到尚好,因為可以投訴。但反而看假新聞最多的是私人通訊平台,例如WhatsApp、Telegram。對話內容加密,令香港政府都看不到。但西方政府則要求通訊公司給它們看。一旦不加密,中央政府會知道對話內容。
近期香港政府做很多網上言論打壓。例如10月31日推出禁制令,不容許網上散播煽動言論。之前還有禁制披露警方人員及其家人的個人資料,影響傳媒知情權。禁制令是否安慰警察?還是禁制令執行數星期後,成效不大後,再正式立法?立法打擊網上言論後,可能還會過濾網站,留名實名制,完完全全變了內地的防火長城。
我們怎樣應對政府的打壓?我可以說,打壓網上言論對經濟影響很大。資訊自由流通是香港的優勢,如果過濾資訊,連金融預測都不可做。希望政府多點關注打壓網上言論的問題,尤其是現在香港處於極權社會時,問題將會更大。
「真假之戰」之一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