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我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現代人還需要寫好字嗎?〉,估不到不足兩年,討論相近似的題材,題目和內容已經需要進化成為〈還要寫字嗎?〉
是我孤陋寡聞,最近才知道WhatsApp通話有一個語音功能,想傳遞的訊息,只須按着米高峰標誌,對着手機說出內容,語音功能就能把你的話語化成文字,你只須做一些簡單的編輯,就能把訊息用文字傳出。即是說,用這軟件已不需要寫字了。
當然,WhatsApp的「寫字」,也不真是「寫字」。我是用倉頡拆碼的,只須打出一些字碼,就有些字給你選,選完就湊成句子傳出。不用拆碼,也可用拼音,總之就不須「寫」。當然你可用「手寫板」,但在細小的手機面上,限時間的,似「畫」還是多於似「寫」。
對語文有真感情
自電腦流行,其實真不須怎樣寫了。我這篇文字,和絕大多數的寫作者一樣,都是在電腦鍵盤上輸入完成的。說真的,現在大學生交論文,還有幾人用手寫?小學生(可能是幼稚園生)敵不過老師的要求,還需要一筆一劃學寫字;中六生參加公開試,也要手寫答卷。但試幻想一下,小學生上課或做習作,每人都有一部電腦,學懂輸入法就可「書寫」。DSE也可在書桌上提供一部電腦,考生用鍵盤答題,答畢傳輸便可,真可省卻學寫字的過程。
但這是不是好,就見仁見智。學寫字是一正規而必須過程,很少人會反對。你用通訊軟件或鍵盤寫作,但總不及用手寫字有「文化」,就正如你用電腦編印信件最後加上簽名,總不及你全篇用手寫這麼具誠意一樣。當然從學到用,少不免是要曠日持久了。
但其實凡事物,有一得自然有一失。不用手寫,無疑便捷,也容易貯存,但認字學字,一筆一劃寫出,對文字總會多一種感情,漸漸地你會愛這個語文,總不似凡事一涉科技,就只餘硬繃繃的「應用」軟件而已。現今很多學生,即使能寫,但一手其醜無比的字體,你還能說他對這種語文有真感情嗎?
當然對一種語文發生感情,你會進一步尋索,最初知其皮毛,最後能入堂奧,終身受用不盡。文化、文學對你的感染,大體由學寫字作開端。
最近讀到一篇時評,討論四大警察工會聯手發公開信給中大校長段崇智,指他所發表的文章,「開了一個很壞的先例」,令被捕學生及支持者繼續向其他大學校長施壓。警方文章引用孔子的說法:「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很出奇地,時評作者未經實證,就認為「特區警察文化水平,絕對不懂用孔子名言去寸中大校長」,因而確定「背後是有寫手捉刀」。是耶非耶,有興趣的不妨獨立調查。但我還是很認同「去寸中大校長」,應該引用至聖先師的文句,這才堪稱「對等武力」,也讓大學校長知所進退,以後謹言慎行。有沒有人捉刀,不過「手法」問題,不涉事情核心價值。但話得說回頭,要學懂孔夫子的說話,就要多讀古典,多吸收文化素養,才不至「書到用時方恨少」。但追源溯始,就得從很小的時候從學寫字入手,斷非自小學輸入法就能竟全功。
最近又看到某大學教師一篇文章,叫〈文章潤飾軟件市場大〉,其中提到「目前文章潤飾都是專人做……但我相信AI出來後,可以做到一個軟件或程式,一定有很多人下載。」科技時代,人們已不耐煩由小謹慎認真學起,而時刻思考什麼可由AI代勞。現在已有AI代寫「書法」,你要顏體柳體、篆體隸體,適隨尊便,而且「印」出來的東西,精美異常。但說真的,你喜歡這樣的印刷品還是手寫的藝術品?學習寫文章也要顛覆傳統,凡事草草就好,反正有機器代你「潤飾」。教、學過程,老師不用聲嘶,同學不用力竭──中文科很可能變身成為受歡迎科目。但還是一個老問題,什麼都AI,人擱着空虛的心靈,過賸的時間,究竟怎樣打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