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追求長生不老,投資者亦不斷渴求長升不跌市,美股也許如是實現了願望。
在一片看淡聲下,美股今年累積上升逾兩成,標普500指數又創了新高。事後總會孔明,大堆理由解釋:包括中美貿易關係有望突破,首階段協議可期,及美國最新的就業數字遠較預期為好等等。事實上,如果說經濟,其實指標根本並不一致,部分指向惡化,部分卻依然呈現強勁增長跡象。君不見,就業數字之前的芝加哥採購經理指數創下39年最大跌幅,但與此同時的第三季美國增長數字又比預期為好。
今年以來,其實資金沒有明顯流入股市,反而是以外流居多。也許,正正是對經濟衰退的憂慮,甚至偶有數字加以證實,結果導致一個情況,那就是投資者對於相對高風險資產配置一直偏低,這反而是在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更利好市場走勢。
事實上,股市最怕是羊群效應,但自從金融海嘯以來,大家一直擔心再爆煲、害怕增長結構性低迷,以及更多的憂慮聲音不斷發放,這既是建基於事實,但亦限制了羊群效應的形成。須知,央行製造了額外大批資金,是承托市場的泉源,而投資者的保守審慎,反而令美國股票市場升勢更具可持續性。
投資者只信債市 不信股市
央行及決策層的懼怕,太早介入市場幫了很大忙之餘,更重要是以往的風險量度指標懷疑是失效。十年以來,投資者只信債市,不信任股市,因此債息不斷下降就是代表鬧衰退的風險已深入民心,但投資者同時忽略了很多新形成的結構性因素所造成的債市現象。包括:市場整體一直未樂觀過,更甚是在監管要求下,金融機構需要持有更多債券應付要求、而資金配對問題,亦令退休基金需要更大規模投入長期債券。
更諷刺的是,久而久之,市場對投資利息絕無僅有的債券,已視為賭債價升值的資金投放,股票投資反而是用作收息回報。
股票市場有趣之處在於,在不斷上升,不斷破位情況下,醒目仔既會獲利回吐,但同時會令到更多保守投資者恐懼,擔心回報落後。
美股得天獨厚之處,並不在於貨幣政策有利、經濟數字偏好、或公司持續有回購行動,而是長達十年的牛市,所產生的往績因素,導致愈來愈多專業投資者不敢看淡,對分析界來說,亦只會千方百計不斷搵方法去引證樂觀預期。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