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出狀元

擠進大學校門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的家長,心中大都有個迷思,就是修讀的科目愈實用,將來的事業前景,就會愈秀麗寬廣……然而,實情真是這樣簡單直接嗎?
擠進大學校門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的家長,心中大都有個迷思,就是修讀的科目愈實用,將來的事業前景,就會愈秀麗寬廣,若能擁有碩士學歷,就更無後顧之憂。所以,諸如環球商業、財務精算或數碼設計一類的學科,都教大眾趨之若騖。
 
然而,實情真是這樣簡單直接嗎?大家只要請教一下大企業負責校園招聘的主管,便不難發現,箇中想像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沒有十分也有八分之大。
 
就以見習經理或管理見習生(Management Trainee)的職位為例,各大企業最想羅致的,是茫茫人海中出類拔萃(crème de la crème)的少數。屏雀中選的,可以是機敏過人、大膽創新的異數,也可以是融滙貫通、學業出色的優異生,更可以是領導才華洋溢的學生領袖。
 

大學從來都不是職業先修學校

 
至於主修的科目,是文是理也好,是工是商也罷,不拘一格,亦無關宏旨,科科皆可出狀元。因為與十堂八堂轉眼忘記的校園入門課程相比,具規模的企業對自家人才培養的方法,無疑更有信心。
 
大學從來都不是職業先修學校,學者教授一般沒有多少興趣教導學生怎樣「做好份工」。說到底,不同學科其實都只是「載體」(carrier),藉以培養知識分子應有的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及清晰思辯等能力。隨着時日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今天學到的本科知識,往往不出數年便顯得過時,但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的能力從不落伍。
 
所以,在大學主修的科目,與日後從事的工作,可以千差萬別。唸數學的,可以做房地產和傳媒,九倉集團的吳天海便是好例子;也可以從事纺織製衣,全球數一數二的恤衫製造商溢達集團的楊敏德就是另一實證,兩位在各自的事業舞台上,毫不遜色於科班出身的同行。
 
公共行政方面,在大學主修歷史的李明逵,可以做到前警隊一哥;至於現屆政府班子裏,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在大學時主修藝術,卻在社會服務及金融業,都做得有聲有色。
 

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