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青煙〉(選自《山水雲煙夢》洞簫專輯)(洞簫:譚寶碩/配樂:黃耀光)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泠泠簫聲,一夜之間,吹來了秋涼。
在漫長的歲月光影裏,總有簫聲在迴響,總有無數動人故事。
那是8000年前,那是一個美好的秋夜。
晚風微拂,於遠處傳來幽幽簫聲,遠古的夜色如此深邃,曠野中簫聲更為悠長。
誰立秋風獨自涼?一個吹簫人,用他的簫聲在傾訴心事。
我們洞簫的祖先,在8000年前,用丹頂鶴的尺骨,做了一支樂器,吹出了中華民族的文明⋯⋯
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在河南賈湖地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古墓,墓主人旁邊發現多根骨頭做成的樂器,有的還能吹奏,能吹奏出動聽的旋律。
這是世界文明史上重要的一刻,請原諒我們打擾了墓主人的安寧,請原諒我們動了你的樂器。因為這是能找到實物的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人類能找到最古老的樂器。這個發現太重要了,這個發現,把中華文明,往前推進到8000年前。
這些出土文物定名為骨笛,它的原理、發音模式與現在的洞簫一模一樣:將一根管打通,開若干個孔,在頂端斜吹,便有音樂流瀉而出。這批骨笛有七個孔的,也有三個孔、兩個孔的,管內沒有其它配件,這些特徵都是今天洞簫的典型特徵。這種樂器與洞簫的結構、發音原理一模一樣。要說有不同,只是材料不同,長短不同,指孔數目和距離不同,其發音原理自古至今都是一樣的。
最簡單,就是最永恆。
自此,中華民族有了一種最簡樸、又最觸動心靈的樂器,伴隨着中國人的悲憂喜樂,伴隨着詩詞歌賦,伴隨着文人雅集,代代相傳,無有斷絕。
因為有歷史,才能賦於這樂器無限的價值。
因為有文化,才能賦於這樂器鮮活的靈魂。
千年歲月深,風煙俱寂,唯簫聲嗚咽,告訴我們回歸生命的初心。
飲水思源,繼承傳統,深入自己的文化基因,將身心安頓於自家的文化家園。
秋色無限,簫聲清越。
一片素心,不問成敗,不言悲歡。
簫者同心,只要有簫聲,我們並肩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