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課也有學習

「沒有未來的世界,我們還要上學嗎?上學學習的意義在哪裏?」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需回應這些問題,怎樣能守護孩子的未來?學校教育又如何回應當下的處境?教育需要怎樣的變革,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如果返學上課,會為孩子帶來美好的將來,校園生活充滿快樂的回憶,並且學會有用的知識,增長智慧,孩子自然會懷着期待的心情,不用大人威逼,也不用利誘,孩子自然會天天上學。

對於小學生來說,有得玩,特別是自由玩,是很重要的,而自校就是有自由玩的空間。而自由玩之中,孩子不會沒有學習,他們學會遊戲的規則;身心在運動中,得到健康的舒展,拓展靈活的身手;遊戲時遇上衝突時,學會人與人應有的界線;當開始隨興玩手工藝、音樂或體育運動後,便要有耐性的練習,技藝才會提升;開心而又自主的遊戲學習,慢慢發展自律的能力。所以學習科目知識之外,自由的空間為孩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機會,返學開心!孩子自然喜歡。

但是,若自校有一天,因為大人的恐懼,怕孩子跟不上學業成績,減少自由時間,開始逼迫孩子上課「學習」,又會處罰不上課的學生,更不設投訴機制,恐怕自校很快便不再是孩子快樂學校了,甚至成為孩子恐懼的來源,那返學的意義在哪?

今年暑假到開學,政府一直未能積極回應抗爭者的訴求,加上警暴問題,大話連連的記者會,反而令社會對未來充滿不安。故此香港大專學生會,呼籲罷課兩周,貫徹「罷課不罷學」的精神,在校園內外舉辦公民講堂及其他罷課活動,這令人想起五年前的雨傘運動,只是公民講堂的教室由金鐘政府大樓,改到各個不同的地方。中學生也響應罷課,連續兩星期都有學生在校內外,辦人鏈的抗爭活動,還擴及鄰近中學,開學日不少學校爭取在學校內辦集會,和平爭取五大訴求。

學生罷課,一時之間,惹起爭議,保守派群起反對,我便見過有建制派的橫額,要求「守護孩子,不要罷課」;有學校校長限制學生集會地點,老師拍攝集會學生照片,以作紀錄;某立法局議員更發起「反罷課行動」,到處視察中學罷課情況,企圖向校方施壓;教育局不贊成罷課,認為對學習有負面影響,罕有地發出罷課指引,表明不容許任何人鼓動學生罷課。

究竟學生應不應該罷課?罷課對學生有沒有負面影響?罷課讓我想起瑞典女孩發起的全球性罷課行動,讓我們試試用不同的角度去看罷課這件事。

瑞典少女周五罷課為未來

去年,瑞典一位16歲女生,一個人實行周五罷課行動,並把該天命名”Friday for future”,暫且譯作「周五罷課為未來」。她逢周五罷課,到瑞典議會大廈靜坐抗議,希望大人能正視氣候變化的問題,她認為全球暖化嚴重,在未來12年內,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5至2度,到時她將20多歲,需要她們這一代人去面對,她認為今天的大人沒有作為,若果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氣候不斷惡化,人類恐怕沒有未來。當未來即將消失,那今天上學讀書有何用?於是她由個人開始行動,並且號召全球學生一起參與周五罷課的行列。

2019年3月15日星期五,全球120個國家的學生響應,160萬名學生集體罷課,聚集在各地政府大樓外靜坐抗議,高叫口號,企圖讓政府官員正視氣候變化,以行動改善惡化中的環境問題。

後來,她到歐洲經濟與社會委員會(EESC)演講,她回應罷課可能會助長學生逃學的疑問:「大人稱我們是不會思考的木偶,想藉此轉移焦點並改變主題,他們不敢談論,是知道自己沒有完成該做的事,因此無法贏得這場氣候變遷戰爭。我們不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奮鬥,是為所有人的未來正在奮鬥。」她積極參與罷課,是政治家的不作為,甚至不敢面對問題。這不像香港的處境嗎?政府一直不敢,也不願意直接回應市民的訴求,才會演變成今天罷課。

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逢周五罷課,到瑞典議會大廈靜坐抗議,希望大人能正視氣候變化的問題。(Wikimedia Commons)
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逢周五罷課,到瑞典議會大廈靜坐抗議,希望大人能正視氣候變化的問題。(Wikimedia Commons)

選擇抗爭 不願坐以待斃

1966年,日本政府要覓地興建新國際機場,最後選址成田市三里塚一帶,強制徵收農地,結果惹來農民強烈反抗。日本漫畫家瀨尾朗,把此事創作了一個名為「家」的漫畫故事。

故事以幾位小六學生為主角,他們有感學生以外的大人,都為了抗爭,反對政府收地而盡力,只有自己只是繼續上學,內心不安,覺得自己無用。於是,便發起少年行動隊,支援大人的反抗運動。終於,有一天要罷課上街抗爭了,老師好言相勸,為了孩子的未來,請孩子要繼續學業,不要理會大人之間的政治紛爭,必須留在課室學習,老師認為上課才是孩子的利益所在。

主角拒絶了老師的請求,他認為連自己的家也保護不了,那麼上課學習便沒有意義了,他很喜歡上課,但更不忍心自己家園被毁,兩者選其一的話,他選擇抗爭,也不願坐以待斃。

罷課不罷學 上一堂重要的公民教育課

老師以為學習就是上課,就等於課本內容,上學就是學生重要且唯一的學習途徑,是美好未來的保證。可是,學習的方式很多,也不一定要到學校上課才有學習,若課本知識不能整合到生活經驗,也只是死知識,多學不見得有用。

沒有未來的話,再多的課本學習,又有何用?罷課!相信是要捍衛香港的未來,因為學生愛香港,不忍心社會制度不斷的敗壞,政客口裏說重視法治,但警察行動時,卻選擇性執法,對抗爭者用最大的武力,動輒控以最高的暴動罪,無理追捕路過的人。警察從不承認使用不合理的暴力,甚至私刑處置抗爭者,用槍追擊示威者,把人打到斷骨流血,處處違反警察通例。對於同樣暴力的黑勢力,卻寬容對待。近日更不堪的是,藍衣人暴力打人,被捕的卻是年輕人,暴徒消遙法外。

所以學生不是不上課,是因為強烈不滿香港政府,敗壞原有的法治精神,憂慮香港將要步向人治社會,擔心極權政治的來臨,害怕將來連反抗的空間都沒有,言論自由從此消失。當言論自由消失,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不再分立,動輒得疚權貴,自由被恐懼代替時,有誰會想生活其中?

罷課便沒有學習嗎?不會吧!學習從來不會只是在學校發生,而學生是罷課不罷學,是要上一堂很重要的公民教育課,這公民教育課反而很少能在平日的教學出現。若還只是留在教室,學習那些和生活無關的東西,不是更大損失嗎?

所以,若學生們不是被逼,而是清楚明白,自己在追求公義,願意承擔後果和風險,我們實在應該支持他們呢!

學生不是不上課,是因為強烈不滿香港政府,敗壞原有的法治精神,憂慮香港將要步向人治社會,擔心極權政治的來臨,害怕將來連反抗的空間都沒有,言論自由從此消失。(亞新社)
學生不是不上課,是因為強烈不滿香港政府,敗壞原有的法治精神,憂慮香港將要步向人治社會,擔心極權政治的來臨,害怕將來連反抗的空間都沒有,言論自由從此消失。(亞新社)

瑞典女孩也好,虛構的漫畫主角也好,香港的學生也好,都在表達了一個想法:「沒有未來的世界,我們還要上學嗎?上學學習的意義在哪裏?」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回應這些問題,怎樣能守護孩子的未來?學校教育又如何回應當下的處境?教育需要怎樣的變革,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若真心想守護孩子,就更要保衛香港本來就優良的法治制度,甚至建立一套民主的制度,讓人治社會遠離香港,認真打擊警察濫權的問題,還抗爭者一個公道,這是從政者應有之義,而不是只由學生來承擔。當大家不再憂慮未來,學生自然便會返回學校,繼續學業了。

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