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夜〉(選自龍源唱片《飛越天地的簫聲》)(洞簫:譚寶碩)
沒有一本武林秘笈,可以教出絕世武功。
中國所有傳統技藝之中,都着重心法,技法居其次。
為什麼呢?藝術與文化緊密相連,藝術與人生緊密相連。文化與人生修養,是學藝的基本功,是藝術的提升之途,須要長時間的投入,甚至要用一生的歲月來領悟,一個技藝,不是光看書本文字就能掌握的。
修習洞簫,當基本技術掌握之後,繼續深化的藝術路向是什麼呢?應該將洞簫技術與中華文化緊密相連,中華文化能成為學習洞簫的路向指引,以傳統文化的美學,作為修習洞簫行之有效的具體指引,有這16個字:
逸遠 清幽 奇峰 跌宕
澹泊 涵虛 聚氣 凝神
中國文字十分具象,能傳達深層的意思,以傳統文化的美學概念,找出這16個字,稱之為簫訣,作為修習洞簫的具體提示,簡單易記,在練習時能有一個標準,這是修習洞簫的重要指引和心法。
逸遠
洞簫是無爭的樂器。
簫者難得是這個逸字。
逸,是閒適,是無欲無求,是來去自如,是自得其樂。
簫聲難得是這個遠字。
柔而不弱,輕而不虛,強而不猛,堅而不硬。
遠聽,聲遠益清。
近聽,不嘈不吵。
氣定神閒,自在無礙。
簫聲有一種安撫人心的力量,而這個力量是由簫者的心傳至音樂裏,故此,簫者之心,須安適、無爭無求、逸遠超脫。
清幽
清幽是氣質,是性情,是洞簫特有的特質。
在吹奏中能清楚辨識演奏者的心聲。簫似其人,亦即是說簫聲反映其心。所以說,要進入洞簫清靜脫俗的境界,簫者也須點斂自身。
戒驕,戒燥,清其心,澹泊其意。
然後簫聲自然清幽飄逸,脫俗無染。
奇峰
古人有云:至於初學,務求平正。既能平正,務求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句經典用於學書法,亦適用於學洞簫,甚至適用於做人做事。
平正,是指基本功和踏實的學習態度。險絕,是指創意和積極的進取心。在藝術上,平實與創意,永遠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每座山有其獨特的形態和高度,每座山都自然呈現自己的性格。
不為刻意標奇立異,平常心是道。
不為創作而隨心創作,音樂即是心聲。
不求突出而能奇峰突出,如山之沉寂,在靜默中橫空出世、頂天立地。
在平實中充滿創意,在傳統中推陳出新。永遠是簫者的最大難題。
跌宕
變幻就是永恆。
簫聲之魅力,是簫聲內裏蘊蓄着巨大的張力。
動如脫兔,靜若處子,如太極之綿密,如強弩之千鈞。
其中,有強弱的對比,剛柔的對比,明暗的對比,快慢的對比。
如山之跌宕,自然,隨意,而又出人意表。
澹泊
洞簫之聲清純,能將吹者之內心反映無遺。
清者聲清,濁者聲濁,
雅者聲雅,俗者聲俗。
惡者聲惡,燥者聲燥。
無所求者,澹泊名利者,其簫聲必雅淡而動人。
習簫即習人,習簫之路是修行之路。
涵虛
中華文化重點在圓融。
圓融,包容了世間的變幻。
洞簫是包容的樂器。
洞簫之聲能古能今,
洞簫之音能剛柔並蓄,
洞簫之情能感動眾生。
然而,心有多寬,音樂就有多寬。
簫者之心應當寬容,涵蘊虛空,稱之為涵虛。
簫者之心如果能包容萬物,其簫聲才會包容萬物。
簫如其人,聲如其心。
簫聲裏可以蘊藏多少感情,多少音樂,就看簫者之心量情懷了。
聚氣
洞簫的表現力量在於氣,而氣的運用在於聚。
心凝聚則氣凝聚,一切由心而發,气息变化,音色变化都是随心而動。
心穩定則萬事能辦,一句記之曰:四両撥千斤。
氣由心生,心穩則氣穩,用心專注則氣息集中。用氣不靠大力,不靠大量,而在於準確。準確使吹奏能揮灑自如,該強、該弱、該大、該小,隨心所欲。
凝神
一心不亂謂之定。
心不渙散,專注冷靜,
謂之凝神。
凝神則簫聲凝聚有神。
此時,無成敗得失,無人無我。
簫聲隨心所至。
世間絕對有武林秘笈,就是中華文化。
人生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從中華文化之中找到答案,找到指引。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是無數前賢的智慧結晶,是無數代人的真實經驗,能幫助我們解決任何問題,當然包括如何吹好洞簫。
與洞簫相遇是緣份。
旋律句句飛過,心意相通,呼吸與共,勝卻千言萬語。
在簫聲中,在你我的吹奏間,感觸良多。
人間多風雨,一片至誠在。
銘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代代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