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之中,每一個人皆有趨吉避凶之心;於是對周遭發生的事情,都想先得資訊,早作籌謀。最佳例子,莫如環境上的自然變遷,那是人人都關心的。在香港,天災少有,較嚴重者只是颱風。颱風形成於大洋之上空。香港處於大陸邊緣,從來沒遭遇過頃刻即到的颱風:總會有相當預告。那是天文台的職責。現今多了不少新的科技,幫助天文台操作,例子有如太空中的衞星,其覆蓋之地域十分全面,只有重疊,沒有遺漏。每當有風暴開始露出雛形,有關地區馬上能注意到。之後提出警告,再而跟進報道,資訊詳盡,巨細無遺。除了這類突發情況,各地氣象部門每天都有天氣報告,準確度甚高。再下來的層次,見於一般人的常識,例如天上烏雲密布,乃是快有暴雨的徵兆。我小時候住長洲,不分日夜,自然景象都是抬頭即見。傍晚的天邊若是一片紅霞,知道明天必會是晴朗,預測屢試不爽。
病向淺中醫
那可說是,對天氣吉凶,憑「望天打卦」,可知所趨避。然則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憑經驗,不多不少也有一些「先知」的能力。最起碼,相對於一些特殊狀況會有預感。例如喉嚨有點兒痛,四肢乏力,自忖可能是感冒快要發作了。一些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卻並不滿足於這些自己能偵察到的徵兆,總得不時向專業人員取來身體狀況報告,才感到放心。比較慎重的,若經濟能力許可,每隔一段時間必有相當花費,做詳盡檢驗,甚至不惜在醫院中耽上一兩天,經歷各種測試,為求對可能出現的缺失,早作準備;若有病,希望能從淺中醫。這種做法,不但無可厚非,更是甚有必要。
有了報告到手,醫生會藉之而作出評估。什麼機能有頹敗的現象?那是最需要得知的。至於正面的情報,例如說,並無測到癌細胞的存在,只能視之為利好的片面資訊,可不能因而完全安枕無憂,因為「沒有發現」並不等同「沒有」。另一方面,醫生給了一些結論性的評述,亦不能只取其表面意義(face value)而不作深究。正如家長看孩子的成績表,知道老師在某科目中給60分,也得明白,分數是怎麼樣算出來的?60分是代表什麼樣子的情況?該如何解讀?有什麼須特別留意到,甚至有必要性、須加以補救的地方?對體檢報告,大家不妨設法明白多一些。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