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政治對立 破壞香港社會

資深時事評論員盧兆興認為,事件顯示抗議活動不僅變得更暴力,而且在社會和政治影響方面也產生了嚴重分歧。

(編按:10月1日,「反送中」的激進示威者,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再次製造嚴重的暴力事件,資深時事評論員盧兆興發表在澳門新聞通訊社(MNA)網頁的評論認為,事件顯示抗議活動不僅變得更暴力,而且在社會和政治影響方面也產生了嚴重分歧,下面為文章摘譯。)

十一暴動 香港歷史發展分水嶺

首先,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歷史上首次在10月1日發生的暴力事件,以及嚴重的警察與示威者衝突的事件。

從警方的角度看,事件已經變質,正如警務處長盧偉聰所言,示威者已不旨在達到他們的「訴求」,而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破壞,目的令香港陷入混亂和恐慌。

不過,從激進示威者的角度解讀,他們用暴力表達憤怒,破壞港鐵、政府合署、建制派議員的辦事處、中國旅行社,甚至搗毀商店,阻礙與親北京名人有關的酒樓營業。警察與暴徒爆發前所未有的嚴重衝突,導致大規模拘捕,警員甚至要鳴槍阻嚇暴徒。

其次,暴徒利用更強力的自製汽油彈襲擊警察,警車和警署。一些人甚至在深水埗居民區向天燃放煙花。多區都出現了頻繁投擲汽油彈的情況,尤其是在暴徒撤退並試圖拖延警察追捕他們的時候。屯門出現大群暴徒圍毆少數警員;有人向警察淋潑腐蝕性液體;窩打老道與彌敦道交界的十字路口,警員被逼鳴槍退敵。

第三,在中環和銅鑼灣,有人褻瀆和焚燒國旗。這是有政治象徵意義的不幸舉動,顯示一些暴徒有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心態。警方部署大批警員防止示威者接近中聯辦,顯示警方汲取了7月21日中聯辦的國徽被污損的教訓。

從激進示威者的角度解讀,他們用暴力表達憤怒,破壞港鐵、政府合署、建制派議員的辦事處、中國旅行社,甚至搗毀商店。(灼見名家圖片)
從激進示威者的角度解讀,他們用暴力表達憤怒,破壞港鐵、政府合署、建制派議員的辦事處、中國旅行社,甚至搗毀商店。(灼見名家圖片)

中學生中槍 引發「藍」「黃」大辯論

第四,警方在4個地方共開了6槍,導致荃灣一名18歲男學生受傷,引發了有關警員是否應該開槍的爭論。從警方的解釋、建制派議員和親中傳媒支持警員自衛開槍的說法,以及泛民議員的質疑,表明香港社會深陷撕裂,意味着「藍」和「黃」之間的政治色彩是兩極化的。

這種過分簡化政治色彩的「藍」、「黃」二分法,說明了香港的悲劇。許多香港人在1997年之前對政治冷感,在英國殖民時期結束後,卻見證了政治爭吵、政治偏見和政治鬥爭。

必須了解對10月1日槍擊事件進行討論的深層意義。在一個長期處於非政治化狀態的殖民社會中,殖民時期之後的政治格局會逐漸分化,極端的意識形態最終會導致激烈的暴力衝突。

大批年輕人被捕 恐出現「失落一代」

第五,包括學生在內的許多年輕人被捕令人不安,顯示有可能出現「失落的一代」。如果世代轉變已成為香港對抗政治的標誌,那麼整個世代或許都會迷失。

換句話說,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合法性危機已經逼在眉睫。現實的危險是,由抗爭者與警察對立而產生的政治暴力將成為香港的長期現象,對於中長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將產生嚴重影響。然而,真正的危險在於一旦政治暴力得到發展,從現在到2047年,「藍」、「黃」之間的政治仇恨,持續的鬥爭,意識形態的爭執,以及深刻的不信任,可能會破壞香港的社會和政治生態。

集會申請制度 已經名存實亡

第六,警方陷入困境。警察運用武力必須謹慎,但實際上必須保護到自己。如果北京方面認為香港警察相對「較弱」,則有必要在香港部署武警。

第七,處理和平集會的申請制度已經崩潰。警方和上訴委員會拒絕了民陣10月1日「和平示威」的申請,因為預期暴力會在集會後發生。事實證明,集會結束後,暴力真的發生了。但是,從示威者的角度看,他們堅持有權動員支持者參加遊行,以表達其政治訴求。政治鬥爭使香港邁向了不歸路和嚴重的不信任感。

獨立調查委員會 成立事在必行

第八,10月1日香港出現了「半宵禁」,晚上關閉的港鐵站多達47個。因為港鐵與政府和警察合作,已成為暴徒故意破壞的目標。

第九,許多人決意參加和平示威與暴力活動。對於一些較強硬的中國官員來說,將香港的暴動貼上「顏色革命跡象」的標籤也許很容易,但將所有示威者視為外國人和外國指使卻並不容易。

最後,儘管林鄭月娥和官員與市民對話,但更有效的解決辦法仍然可能是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以調查警察的行為和表現,以及成立政治改革委員會,以解決普選的訴求。儘管警方是反對成立獨立委員會的,但如果不建立一個真正獨立的委員會,社會創傷就不會得到治癒,而且示威者與警察之間的對抗肯定會持續下去。有人希望北京派一個代表團來調查香港的實際情況,並提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無論如何,10月1日的暴動具有政治意義,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歷史發展的分水嶺。

盧兆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