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也科技敗也科技

所謂成也科技敗也科技,深圳太依賴單一行業,有可能重蹈美國底特律的覆轍,當汽車行業風光不再,整個城市也變了死城,所以深圳現在也要居安思危,多元化經濟發展。

深圳經濟特區在1980年建立,作為開放經濟的試驗平台。它以香港的模式運行,與外國公司建立聯繫,成功吸引大量外資。深圳仍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經濟體,發展速度極快,2018年增長率更在大灣區內排第三。在2018年,深圳的GDP為港幣2.87萬億,首次超越香港(港幣2.85萬億),成為大灣區GDP排第一的城市。

深圳的人口結構比香港的更有利發展。香港最多人年齡介乎55至59歲之間,面臨人口老化。相反,深圳人口平均年齡為30多歲左右,而且有大量專業人士。因此,深圳明顯擁有更多的人力資源和更高的生產力來推動經濟發展。深圳因為年輕人多,仍然是個較有活力的城市,短期內不會有勞動力結構收縮的問題,所以這種高速經濟增長會持續。

香港現時經濟增長平均每年約百分之一至二,而深圳則持續維持約百分之七點六的增長。在百分之七的增長率下,以複式回報計算,一筆錢只需要十年就會增加一倍。深圳現在的人均GDP比香港低,樓價和工資也只有香港的六成。但如果深圳百分之七的增長率是常態,十年後,深圳的人均GDP將超越香港,樓價和人工同樣有機會上升至高於香港的程度。所以深圳極具投資潛力,未來十年會持續有大量資金流入深圳,繼續推動經濟發展。

科技是深圳發展最大風險

深圳發展的最大風險也是科技:一)其他城市有可能提供更優惠的條件,吸引深圳科技企業遷移;二)深圳的科技企業有可能給其他新公司超越,如谷歌超越雅虎;三)貿易戰擴展致全面科技戰。

所謂成也科技敗也科技,深圳太依賴單一行業,有可能重蹈美國底特律的覆轍,當汽車行業風光不再,整個城市也變了死城,所以深圳現在也要居安思危,多元化經濟發展。

深圳發展高速,若香港不積極發展,在未來有可能會比下去。但與其用競爭的角度去看,應該把握兩地的優點,互相配合,達致雙贏。深圳高科技產業可以彌補香港創新產業欠發達的短處。兩地應以互惠互利的信念,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