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緊此刻的「行動」

今日的學生必須在就學期間便培養進取心和自我導向的能力,好面對二十一世紀實際的工作環境。如何給予每一名學生適當程度的自由,好讓他們培養自我導向能力和進取心,是老師和家長們共同面臨的挑戰。

「行動」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明白,但人們着手行動時,往往就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人們為何害怕行動?往往還未行動就聯想到失敗。這種恐懼會摧毀自信,壓制潛能,束縛手腳,使人遇事不敢面對和向前邁進。

一天,日語學習班招生報名時,來了一名老人家。

「給孩子報名?」櫃檯接待員問。老人回答:「不,自己。」接待員愕然,報名櫃檯附近年輕的報名者也愕然,有的還忍不住哈哈大笑。

老人解釋:「我兒子在日本娶了個媳婦,他們每次回來,說話嘰里咕嚕的,我完全聽不懂。我想聽懂他們的話。」接待員又問:「你今年高壽?」老人答道:「68。」

「你想聽懂他們的話,最少要學兩年。那時,你都已經是70歲了。」接待員笑說。老人笑吟吟地反問:「小姐,你以為我現在不去學,兩年後我會變成66歲嗎?」

不去行動 不會有任何進步

在行動前,人們總是優柔寡斷,可能是害怕挑戰,害怕失敗,害怕自己能力不夠,害怕隨行動而來的種種問題;但如果不去行動,只能保持現狀,不會有任何進步,也不會有任何收穫。人對於改變,或多或少會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不安,即使是面對足以令人進步的改變也會這樣,這就是害怕冒風險造成的;行動意味着冒風險,就是意味着要付出,怕行動就是不願付出。故事中的老人學與不學的結果,在於面對兒媳時是談笑風生還是呆若木雞兩者便有天壤之別。既然同樣都是兩年後70歲,老人勇敢地行動起來,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不懼怕困難,沒有太多顧慮,儘管走自己的路,「活到老,學到老」,讓生命更精彩。

另一方面,我們常會被習慣和傳統的框架限制了自己的行動,若一個人長久陷在過去的經驗和習性而不能自拔,成為一種可怕的枷鎖。行動並不是代表莽撞行事,只是讓你有打破框架限制的勇氣,不自我設限,努力追求進步和成長。「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你願意開始,就會有收穫;站着或是躺着的人,只是重複撕去日曆的一頁,徒耗歲月。

今日的學生必須在就學期間便培養進取心和自我導向的能力,好面對二十一世紀實際的工作環境。如何給予每一名學生適當程度的自由,好讓他們培養自我導向能力和進取心,是老師和家長們共同面臨的挑戰。正如《聖經》說:「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箴言〉13章4節)空有目標,但從不展翅高飛,那麼人生便失去了意義。不論我們替自己的人生規劃了什麼目標,如果沒有徹底執行,一切都流於空談。而且,執行力無法透過思想而得到,不能光說不做,乃是要真的去做了,才有所謂的執行力。當你確定了人生目標,認清了方向,現在就做,立刻去做,打破自己原有的那種思維框架和習慣,走出第一步,勇氣就產生了。向着目標,堅定意志,心無旁騖地前進,相信一定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黃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