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換或不換?「醫病共享決策」助您一臂之力

「退化性關節炎」是在長期受力下,膝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膝關節產生骨刺、關節間隙變小,進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情形。花蓮慈院骨科施行「人工膝關節SDM(醫病共享決策)」,協助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做好治療決定。

很多病人來到門診,常不知道自己要接受什麼治療?為什麼要接受治療?有什麼副作用?這些疑慮都會增加病人的恐慌及負擔,因此花蓮慈濟醫院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就是邀請病人、家屬成為醫療決策團隊的成員,讓病人、家屬做出最符合病人需要的治療方式。

阿桃姨十年前就診斷出退性關節炎,膝關節嚴重磨損需要接受膝關節置換,但這十年來阿桃姨的疼痛都能透過藥物獲得很好的緩解效果,加上考慮年紀大及麻醉風險太高而遲遲不敢手術。直到前些日子,阿桃姨來到門診找我後,她一見到我就直接說:「我要換膝蓋」!

仔細詢問下才知道,阿桃姨與朋友出國旅遊回台後,可能是旅遊期間她的膝蓋使用過度,膝關節疼痛都無法有效用藥物緩解疼痛,於是阿桃姨鐵了心決定換掉老是讓她掛心的膝蓋。當下看到阿桃姨已經疼到影響到基本的生活作息了,實在是很心疼,就趕緊幫她安排手術日期,並且幫她打了一針類固醇,讓她先緩解疼痛。我邊打針邊跟阿桃姨說:「這針打下去會舒服很多,如果不痛其實就可以不用手術了。」

結果,手術當天,阿桃姨取消了手術。下一次門診看到阿姨,她開心地說,「醫生,那隻針真的很有效耶,打完就不痛了,膝蓋就還能再撐一下了!」當行動不再受限時,阿桃姨又能盡情享受樂活人生。

事實上,故事中的阿桃姨是許多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縮影,但疼痛嚴重時走路都成問題的膝關節,就一定要換人工關節嗎?

退化性關節炎依病程變化 治療方式多

「退化性關節炎」是在長期受力下,膝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膝關節產生骨刺、關節間隙變小,進而造成膝關節疼痛、腫脹情形。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只有軟骨接觸面長骨刺,有時連周邊肌肉、神經也會連帶誘發疼痛感。許多病患會因害怕疼痛而不敢動,長期下來反而導致肌肉量流失、脂肪體重增加,更加劇兩腳的負擔。

花蓮慈院骨科施行「人工膝關節SDM(醫病共享決策)」,協助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做好治療決定。退化性膝關節炎依照病症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如非類固醇之消炎止痛藥;或以葡萄糖胺來減緩軟骨的破壞;而在關節注射類固醇,可降低關節內發炎的程度;玻尿酸關節注射,則可潤滑以降低關節承受壓力;還有PRP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可活化再生關節內退化受傷的組織;以及膝關節矯正手術和膝關節置換手術。

骨科葉光庭醫師接受諮詢「人工膝關節SDM(醫病共享決策)」。
骨科葉光庭醫師接受諮詢「人工膝關節SDM(醫病共享決策)」。

推動醫病共享決策 有助病人了解適合自己的療法

接着在門診中,骨科團隊會向病人說明膝關節磨損的狀況,並提出可進行的治療選項後,隨後就會啟動SDM的作業,由骨科專科護理師與病人會談,透過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影片、書面資料,讓病人初步掌握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方式。骨科團隊會利用一份以病人需求所設計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比較表,為病人做詳細的治療說明。

在諮詢討論的過程中,會針對病人關心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材質選擇、麻醉方式,以及復健治療方式等說明之外,也針對不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的民眾提供其他治療方式、風險與副作用評估,讓病人可以清楚掌握與比較治療方式的優、缺點。最後會請病人填寫對治療方式在意程度的自評表,以了解病人在掌握各項治療方式後,到底對哪一項考量因素耿耿於懷。

傳統的就醫觀念逐漸翻轉成「醫病共享決策」的時代,由病人、家屬一起跟醫師討論病情,找到更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不再是由醫師片面決定。但「醫病共享決策」觀念仍須靠加強宣導,讓醫療團隊能了解箇中好處,也推廣讓病人能有知的權利,促進醫療品質的再進化及優質化。

葉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