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7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7月,8月初格陵蘭一塊重達125公噸的冰從冰川融化掉落,還有美國數以千計的三文魚疑死於熱浪,再加上亞馬遜森林大火引起全球關注,多宗事件再次為全球氣候變化敲響警號。氣候變化已是「水浸眼眉」,減少碳排放更是刻不容緩。
香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由6月14日起,展開「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的互動階段,冀透過開放討論形式,收集公眾對減排的意見,筆者在此呼籲大家積極向政府提出建議。
其實早於2015年簽訂的《巴黎協定》已指出,若要將全球升溫控制於攝氏2度內,則2050年前,全球碳排量必須較2010年減少40至70%。
爭取2050年前零排放
可惜情況每況愈下,去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的特別報告,更提出全球須於緊接的「黃金11年」內,將升溫幅度限制於1.5度內;即於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減少45%外,更要於2050年前達至零排放,否則全球難免陷於一連串氣候災難。
那麼香港應如何減排?根據最新一份的《按排放源劃分的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2017年香港排放約4千萬公噸溫室氣體中,三大主要源頭為發電、運輸及廢物,分別各佔65%、18%及7%。所以是次公眾諮詢文件提出多項措施,包括市民改變生活習慣、使用八成「零碳能源」,及以新能源車輛逐步取代傳統燃油車輛,帶出以低碳生活、綠色能源及低碳交通三方面,減少碳排放。
港減碳排需增零碳能源
在綠色能源上,2015年香港電力仍有48%是來自燃煤,27%為天然氣及25%非化石燃料(如核能)。為減少碳排放,政府早已計劃於2020年左右,提升天然氣發電比率至50%外,同時增加非化石燃料發電比例,透過減少燃煤發電,達至減少碳排放。
在發展再生能源方面,除了在政府用地安裝太陽能板,上網電價亦有助推動民間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再加上風能及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轉廢為能系統。惟受制於香港地理環境及現時技術,預計可再生能源於2030年,仍僅佔發電量的3至4%。
根據諮詢文件,在天然氣發電佔半,本地再生能源約佔3至4%,其餘為內地輸入的電力的背景下,本港未能達至2050年符合《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如香港要達至目標,估計80%的能源需為「零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核電)。諮詢文件明言,零碳能源的比例要進一步提高。
從內地輸入可再生能源
是次公眾諮詢提出「區域合作」模式,從內地輸入「零碳能源」。筆者認為要考慮能源的可靠性、安全性、價格穩定性及環保表現,聯網購電是其中一個可考慮的方案,有助本港燃料組合多元化,減少對單一燃料種類的依賴之餘,同時保障供電可靠度。
本會建議政府協助本地電力公司增加於內地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及加強管理,透過可設立專用電纜及特定發電來源,為香港輸入較環保的可再生能源,減少排放本地溫室氣體及空氣污染,亦可監察排放表現,避免污染轉移。
促落實綠色能源長遠規劃
為何看來的良策會引起社會爭議?相信是與是次諮詢並無清晰訂下減碳目標有關。當中僅提出區域合作的概念,一來未有詳細說明方案,只提出於下年才開始探討安排細節,公眾難以得知實際合作詳情,可謂是自2014年提出「電網購電」公眾諮詢,獲大部分回應者反對後的第二次「試水溫」。
為減碳月底前提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若要實行聯網購電,建設新跨境線路設施或需十年時間,且牽涉不少本地及內地電力體制的持份者,而香港現時輸入核電協議的有效期限僅至2034年,可見政府須加快就綠色能源政策的長遠規劃步伐,並落實具前瞻性的措施,應對未來氣候危機的未知性。所以本會呼籲大家作為香港的一分子,不論是公眾或機構,均可在9月20日或之前提交意見,為香港長遠減碳出一分力。
原刊於《都市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