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的新格局、新出路需要香港所有市民的關心、參與;需要各界有識之士,行業精英積極獻策出謀;需要特區政府突破舊圈圈、小格局的思維,大膽承擔;更需要中央應中華民族復興大戰略和全球半冷戰格局變化,更自信更積極調整充實港、澳、台新的大政策和更具體可實施新策略。筆者在佔中時期2014年9月15日到2015年5月4日間寫了15篇評論文章,其中2014年10月14日寫的《香港超級智庫要研究的課題》簡稱智庫課題,有八個方面的思考。(見附錄)今次,筆者嘗試在此基礎上新提出或再補充一些框架性的初步建議:
(1)香港必須堅決改變維護少數人小集團行業利益的40年不變的土地政策,改變不合理第二稅賦的財政制度
更具體建議,未來10-20年新建100萬-200萬套房屋。
其中(A)30-40%數量以大中型高檔住宅、別墅,實用面積100平方米以上,土地拍買與建築發展商入標第一地沿用舊制。這些市場機制的高端住宅不但滿足香港富裕家庭的不同需要,甚至為大陸乃至亞洲各地富裕家提供合情合理合法的安樂窩。
其次(B)安排30%-50%數量以50-100平方米為宜。基本超越目前居屋模式,更參照新加坡租屋方式進行規劃、建設、分配……其中必須有三個調整:
- 樓市地價大約20000元港幣/平方米為宜;
- 樓面建築費採用大面積統一規劃、大批量統一採購,材料大力節省材料成本、運輸成本、人力成本,每平方米樓造價控制在10000-15000元港幣,據說現今香港住宅建設造價高至50000元港幣/平方米成本(?)而大陸中檔住宅建築費為2000-3500人民幣/平方米。
- 政府必須在全體市民及各行業理解支持情況下,調整各項法規、法制,包括勞工輸入政策,為低成本建設福利房及半福利房開綠燈,提供種種方便。如以70平方米為平均單位面積x 40萬套,即可節省70 x 35000 x 40萬=245萬 x 40萬=9800億的建築費。這樣,新居屋的售價大致可調整5000元/平方呎,這實際已經相當於大陸4-5萬人民幣/平方米。
最後(C)安排20%公屋出租,面積30-50平方米,每月租金大約1000-2000元港幣(不含管理費,貧困家庭另補助),這樣按居屋的建築成本打7折,政府房管部門也不會太虧損營運。
另外補充建議是初定未來10-15年內,年滿20歲本港居民青年,(含目前20歲至39歲青年)可獲香港政府頒發一份《香港青年家園建設榮譽券》。後連續在港(或在大陸、澳門、台灣等中國境內)生活工作五年以上,該青年無論置業或租屋,可獲香港派付(證券)特別紅利息,初步參考價值5-10萬港元。在港澳台及大陸生活工作10-15年者,可第二次派置並補助10萬或以上。此舉,為彌補這一代年輕人被上一代、上二代香港人予透支了土地房屋30年紅利之補償。
「我們批評的是土地政策,大地產商變成『恐龍』之後的自私和貪婪只是人性與資本的本能」。(其實他們不但沒犯法,而繳納大量稅金和土地金,對香港社會有大貢獻)「所以,改變土地財政不是認為地產商是『地產霸權』,更不能把他們當作社會公敵或階級敵人。香港政府要做到調整土地政策的同時,也要給大地產商有新的出路,要善於利用資本,特別是大資本的原動力,為香港再創造注入新鮮動力。」
(2)合理合法引入人才,當然包括專業英才和各種勞工
香港是100多年來都不斷有新移民流入的活力城市。未來香港結合大灣區建設,參與配合深圳示範區建設,香港本身要成為大海洋中心城市,只有引進新的人力資源才有大出路。為此建議制訂十年計劃,香港引入海內外華人青年50-100萬人。(需大學學歷以上,年齡22至35歲為佳),可設立一定的技能、財力要求。
與此成為人口流動雙向的戰略措施,是採取自顧原則,香港制訂配套優惠政策,訂制十年計劃,讓香港的老人家告別喧鬧噪音的大城市生活,在大陸,特別在廣東建設「香港家園──『菁英村』、『智慧村』、『洪福村』」,因為香港是長壽之地,目前65歲以上老人佔全港人數16%以上,並且呈每年遞增之勢。這100多萬老年人,無論是中產家庭還是領綜援的基層家庭,目前的居住條件、環境都欠佳外,護理水平與娛樂文化設施條件很差。香港政府應當果斷大氣面對此類似乎本可緩可急的社會問題,應改變以往「議而不決,決而不作,作而無效」的失效管理。香港老年新生活幸福計劃的可行性有三:
- 廣東省內具備語言、文化、飲食習慣相同相習優勢;目前內地醫療、交通居住條件優勝香港。
- 按香港現時各類老人家生活水平支出及綜援、養老、老人補貼等等費用,在內地生活基本可以維護比香港略高的生活水平。
- 同時,在兩地政府共同統籌配合下,公益、私營、多模式同時存在,應該有助此人口戰略的實施。雙方得益。
總之,此雙向人口流動將大大解放香港生產力,也提高人口素質和生活水平,做出貢獻。
(3)配合國家海洋發展戰略,香港一定要做世界航運中心
五年前,筆者認為香港不能單純考慮本港貨櫃在司機利益和第幾號幾號碼頭利益的地區物流中心,應該做:串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大中心;同時,應興建航海學校,為大灣區、為中國、為世界培養海洋大產業人才。幾年前,董建華先生間接看到我撰寫的「智庫課題」文章,聽說表現非常激動興奮,認為這些想法很好。估計董先生的智庫可能也對這些課題做過深入探討和研究。但是,令大家意外和興奮的是中央批准深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區,同時現在也聽聞深圳已經計劃實施世界級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這對香港也是重大的敲打和啟示。如果在中央的協調下,香港與深圳在大海洋的中心城市聯手全面合作,相信不但是一個雙贏的局面,而且一定是1+1>2的效果和效應。
為此,建議雙地政府乾脆考慮香港和深圳的大港口和大航運,成立政府層面為股東的聯合公司,各佔50%,這有利雙方港口與服務全面合作與協調。當然,在大架構的下面應該有許多項目和業務,這些都不妨礙將來各種形式的合資與合營的運作模式。
(4)香港應大力推動新的醫療產業和教育產業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最重要培養一流的人才並且長期穩定保持人才的聚集、使用、流動、擴大輻射影響。目前雖然高校不少,但對於要成國際性、亞太地域性的教育基地,應該擴大各種專業的大學學院的設立。香港完全可以完善教育產業群,這一構思突破香港本土發展平等與專業教育僅是滿足人才需要的單方面投入。香港具備全球(包括中國大陸)教師人才的優勢,而學生來源除了本地中學生升大學尚缺30%以上的學位外,大陸每年到英美海外留學高達幾十萬,也應是香港本地大學的學生來源之一。按目前香港高校教育水平比其他國際大都市相比毫不遜色。另外,現在第三世界的高端人才培養也有很大需求,香港對東南亞地區學生有特別吸引力。簡言之,發展高校產業對提升香港在全球的競爭力極有意義。
另外,香港的私營醫療應擴大國際化、產業化。政府需要做的是改革醫務人員資質管理法規。一方面,引進國際合規專業人士可以降低全民醫療成本、市民負擔;又可以建成國際醫療高端服務基地,創造經濟效益。
(5)香港長期喪失貨幣主權,寄生於美元,有其歷史功績,但也有嚴重過失
結合目前美元霸權已見衰落的端倪,港幣沒必要綁死在一棵樹。另外,中美衝突已成中長期格局,作為中國的特殊區域,應設法使港幣在中美貿易戰、貨幣戰有可能幫一把手;最少也使港幣定價權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鑒於此,建議實施半籃子計劃:港幣各與美元、歐元、人民幣各聯系1/3固定匯率。
(6)大膽決心走科技創新之路,向以色列學習,向矽谷學習,向深圳學習
一切從新開始。最重要有二:一是鼓勵香港本地財團擺脫單一依賴地產、金融、保險三大創業「老三篇」困局。二是引導全社會把智慧、人力與資源傾向於高科技與新產業。政府應制定全面系統新政策,使創新者、守法者,甚至失敗者不吃虧,最少減輕吃虧。政府應脫下「不干預」之偽善面具,脫下紙糊的「白手套」,以負責的態度、熱情的支持,善於的提醒風險和協助,使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之先進城市。
(7)鼓勵企業、公司、人士向北移,融入大灣區經濟區
香港政府應與大陸政府協商,使在大陸工作的香港公司和港人享受香港本土的所得稅,或遊說大灣區妥善統一,協調粵、港、澳稅制趨統一。
另外,建議中央政府,考慮放寬香港青年到大陸升學、就業、創業、生活的各種規定,香港青年應享有一切國民待遇。香港青年是否也可以報考大陸公務員?自願報名參加軍隊志願兵?這些應該交給中央考慮。
(8)最後關於香港媒體生態及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加強自身政策、觀點宣傳和引導社會正能量的建議
任何原因、理由已不需細說,想法如下:
- 建議《人民日報》出(港、澳、台版),希望編輯方針能接地氣,可讀性、知識性強。中、青年樂意接受。
- 建議《大公報》、《文匯報》內部整合改組。整體說,版面、文章脫離「黨八股」文風,文字語言應清新簡潔,脫離庸俗,反對語言「暴力」,杜絕左派「爛蘋果」的形象。然後,《大公報》多留好傳統;《文匯報》乾脆改名為《文匯青年報》,特色鮮明可見。
- 建設整合中央各頻道專題的合適內容,內容形式比較綜合,具優秀節目特色,整合出央視海外綜合版,24小時在香港電台特定頻道連續播送。
- 鳳凰台粵語頻道從內容採編,播送形式到人員配備必須改革提升。我認為鳳凰絕對有能力辦出水平,辦出特色。不要心痛經費而濫竽充數。
- 香港電台必須徹底清流整頓提升……不反對編輯自立,但必須有水平有能力的優秀人才集體負責。
- 建議大陸分期分批組織法律專家來港,與法學院學生及青年律師講中國法與國際法。可借用電視頻道擴大傳播。以此類推,香港青年應該喜歡聽聽北京軍事專家講講與中國相關的戰爭歷史,講新軍事動態,講新式武器,講預防中美軍事衝突的措施……
香港需要更多接地氣的經濟專家、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等來港講課。強烈請求袁隆平院士講中國水稻,任正非先生講華為的危機與機遇……
另外,這一次《環球時報》胡錫進總編與香港電台陶傑的對話,顯示了大陸另一種風格的「大氣」與「理性」,值得香港媒介人士學習借鑒,相當部分媒體人個人的學識和思想境界,已經大大降低香港新聞界同人的整體水平,是否值得大家深思?!
彥山
2019·9·2 燈下畢
第三隻眼睛看香港舊圈子與新建構之三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