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反對修訂《逃犯條例》)說明了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香港人一直對中國大陸政權不信任,尤其是法治,君不見孟晚舟和鄭文傑事件?反送中,其實是反23條立法和雨傘運動的延續。
回歸以來22年,在定期做的民意調查中,不少港人一直都只肯承認自己是「香港人」,而認同是「中國人」的比例不斷下降。在香港大學最近的調查中(6月27日發布、在兩次反送中大遊行之後),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跌至11%,是自1997年以來的新低。中共和港府的領導人,務須正視這政治現實,否則任何的解決方案(以暴制暴、警力升級、出動解放軍、動用殖民地時代的《緊急法例》、動用《基本法》18條、對遊行人的抹黑、向市民派近200億港元的糖、等等),都是徒勞的,更可能弄巧反拙,逼出更多人上街表態。
建議政府撤回修例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在反送中遊行人的五大訴求中,撤回修例是最容易辦到的,提出修例是林鄭本人、她絕對可以撤回,而這亦完全是香港的內部事務,到如今,她不應以考慮國內派系鬥爭而犧牲香港人的福祉。她只須公布已委派她的團隊去準備此事,會在立法會復會後正式提出,這便有可能即時減低一至兩成人的上街意慾了。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亦不應是難事(且可用其他名目去做),警方的反對,可用類似當年廉署的處理方法,給予警民雙方肯出庭作供的、和無犯嚴重罪行的人特赦,可根據個別個案決定是否特赦、和特赦的形式。提出方案後,如周永新教授的講法,可能需時多月才會有結果,在這緩衝期內,市民便會有一個喘息的機會。委員會的成立需要時間、逐個個案的研究亦要時間,然後才開庭、綜合分析、出報告,到時林鄭極可能已功成身退了。
如果林鄭夠膽對這兩個訴求作出肯定回應,亂局會迅速平息,港人的不滿情緒會大幅度降溫,加上近200億港元的派糖,上街的衝動,便會轉向和平投票去表達市民的不滿,除非破壞公平選舉的小動作被容許(如選舉主任越權、DQ等)。今年11月24日的區議會選舉,和明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建制派是現時兩會的大多數(分別是約72%和61%),上街的人大可用自己的一票,給港府和中共一個更明確和有效的訊息。
已有不少學者和名嘴指出,林鄭愈是想用「下策」來拖延時間,香港經濟愈是雪上加霜,導致失業率急劇上升,為上街大軍增加兵源。而這亦給外國勢力/因素有機可乘,如中美貿易戰、明年美國和台灣總統大選(利用香港亂局增加政治籌碼)、英國脫歐(利用香港轉移視線)等,而香港和大陸在國際上的聲譽繼續下滑,中港兩地的經濟便會陷入長期低迷,兩地的政治不穩定因素便會增加。
眾人皆醉我獨醒
筆者在加拿大隔岸觀火,影音傳媒上所見的,是老中青三代港人都齊齊上街,而三次都過百萬人,我實在佩服林鄭的冷靜/冷酷,和親中派的貞忠,而他們的「眾人皆醉我獨醒」確實可愛(愛國愛港)。我用30和60歲做老中青三代的分界點,老一輩(60歲以上)的父母絕對是1949的親歷者,而這輩人的抉擇(離開大陸),救了他們和他們的下一兩代,中共當時是說謊者,應承人民的民主與自由,全是假話。港人的被騙者心態,由此而起。
中間一代(30至60歲),他們是97的親歷者,而無移民或回流者,絕對是因為相信鄧小平,特別是他對港人的三個承諾: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亦已白紙黑字正式寫在《基本法》內。不少的政論者,和在筆者的親友當中,都幾乎一致認為在過去20年間,此三大承諾已走樣、不斷地被蠶食,一國兩制說服台灣的能力有目共睹,西環治港已是不爭事實,香港大陸化更是一般人的共識。港人習慣逆來順受,但現時可能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年輕一代(30歲以下),他們的「stake(作為持份者)」便更大,2047時老中兩代大多已「骨頭打鼓」了,但這年輕一代最老才58歲,不少人仍在人生的盛年中,他們又怎可能不擔心?你林鄭又怎能說他們無「stake」?要真正解決或減緩中港矛盾,單單與一班親中/建制派年輕人閉門談話,實與「閉門打仔」一樣,是浪費時間。林鄭之後,我希望中共選一個較年輕的特首,做事要較圓滑些,要真正懂得聆聽各方、尤其是民主派和年輕人。中共更應盡量克制在港的兩個京辦,既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為何讓特首在京辦負責人面前像一個「妹仔」模樣?港人看在眼裏,心中難受,但我相信鄧小平不是另一個說謊者。
鄧公的「五十年不變」,他曾有過這兩番講話:
「對香港的政策,我們承諾了1997年以後五十年不變,這個承諾是鄭重的。為什麼說五十年不變?這是有根據的,不只是為了安定香港的人心,而是考慮到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同中國的發展戰略有着密切的關聯。中國的發展戰略需要的時間,除了這個世紀的12年以外,下個世紀還要50年,那麼50年怎麼能變呢?現在有一個香港,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就是說,為了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目標,要更加開放。既然這樣,怎麼會改變對香港的政策呢?實際上,50年只是一個形象的講法,50年後也不會變。前50年是不能變,50年之後是不需要變。所以,這不是信口開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267頁,1988年6月3日,鄧小平在國際會議「九十年代的中國與世界」的發言)
「我還要說,50年以後更沒有變的必要……所以我說,按照「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統一問題後,對香港、澳門、台灣的政策五十年不變,50年之後還會不變。當然,那時候我不在了,但是相信我們的接班人會懂得這個道理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215、217頁,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
鄧公的本意,是樂觀地希望內地在2047年追上香港,到時便「不需要變」了。筆者不敢輕視內地的發展能力,但似乎這良好願望是比較樂觀的。既然是這樣,何妨給香港人多一個50年?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亦見不到有何派系的人會大力反對,加多一個50年不變,起碼會減低現時香港年輕人的逼切感,暫且放下手中的雨傘和雞蛋,回復到較平靜的生活,而港獨市場,亦可能因此會變得更小。
現時重啟政改不設實際
至於政改,筆者始終認為,中央政府極不想香港走得太遠,現時香港已遠遠超越內地,香港政改唯有等內地追上後才會有轉機,但望在另一個50年中會出現。所以現時重啟政改討論是不設實際的,亦無助港人、特別是年輕一輩對大陸的疑慮,加多一個50年不變,可能是現階段最有效之策,且看現屆或來屆中共領導人,有否像鄧公或對岸蔣公經國的歷史使命感,做些能留芳百世的決定。
筆者的子女,是香港年輕人的同輩,雨傘運動前,我覺得此輩不如我輩,他們對政治、整體社會的關懷,遠不及我輩年輕之時,現今的青年人較功利、較為追求物質享受,但他們今次的反送中運動,令我改觀,原來他們確有接受父母的「家教」,或有理智地反對有些父母的愚忠思維,甚至不惜暫時與父母割席,他們的有骨氣、不自私、成熟的表現(除了少數過激者和喬裝嫁禍者),實應讓全港、和全球華人自豪!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