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東方之珠」之稱的香港,欣賞維港兩岸的璀璨夜景是不少遊客的行程之一。除了從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亮起的點點燈火,舊區中的霓虹燈箱亦構成香港獨有的街景。繁華的城市景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夜幕降臨後的郊野公園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值得尋幽探勝。
電燈的發明改變了世界,人們的生活不再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規限。電燈帶來了光,光害問題亦隨之而來。光害或可由城市的中心伸延到四十英里(約64公里)遠的天空,有研究指,全世界有83%的人生活在光污染的天空下;更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所在的城市,包括香港在內,無法用肉眼看到銀河,在一些光污染問題較嚴重的地方,如新加坡、科威特及聖馬利諾,受光污染影響,人們需要靠光學輔助,才能看見大部分的星星。
不夜之城的背後
光污染可以阻礙人體分泌褪黑激素(Melatonin),影響睡眠素質,引致失眠等問題,長遠增加患上情緒病及長期疾病的風險。過量的燈光亦會擾亂野生動物的方向感、獵食、物種競爭、繁殖及生理時鐘,例如候鳥遷徙時被光亮的城市照明吸引而飛到鬧市、鳥類迷失方向而撞向窗戶或燈火通明的大樓,以及在沙灘上剛孵化的海龜原來應以海浪反射出的月光作指引,爬到大海,但受城市燈光影響,反而朝向馬路方向移動,有機會被車輛碾斃,或在翌日早上被陽光曬至脫水及被捕食者發現而死亡。
夜裏的香港生態面貌
香港雖然是個彈丸之地,但其生物多樣性絕對不可小覷。根據環境局《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6-2021》,香港有維管植物逾3300種、海魚逾1000種、雀鳥逾540種、蝴蝶236種、蜻蜓123種、爬行類86種、陸上哺乳類動物59種及兩棲動物24種,當中更有不少具有代表性或別具價值的本地物種。
而夜間,香港亦有不少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即在日間休息,在夜間活躍的動物—物種,包括紅角鴞、短吻果蝠及穹宇螢。哺乳動物大多是夜行動物,如野豬、赤麂及稀有及珍貴物種歐亞水獺及穿山甲,習慣避開人類而難以察覺,一般在山區或受保護地區棲息。
夜探龍虎山 遠離繁囂
本會上月舉辦「綠行者聯盟──星‧夜航行」活動,帶同約百名參加者到龍虎山郊野公園夜行及觀星。龍虎山郊野公園雖為全港面積最小的郊野公園,但接近市區,從香港大學站沿斜路步行約大半小時便可到達入口,市民可遠眺維港景色,而且龍虎山亦保留了維多利亞城界石、叢林廢堡等歷史遺迹,供市民了解以前的香港面貌。
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與參加者分享時指,「香港光污染問題嚴重,有研究發現,在部分市區,天空的光度比大自然夜空超標的1200倍,對動物生活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他又呼籲大家減少光污染,如非使用時關掉不必要的照明系統,慳電之餘,亦是為地球着想。
原刊於《都市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