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愛的饗宴——記朗誦社的演出

在當今社會被撕裂、人心日益動盪之際,作為大專界的一分子,有責任以特殊的方式發出我們的聲音,這是本次演出的起因。我們選擇「生命與愛」作為此次演出的主旨,是希望通過這次演出傳遞出「珍惜生命、傳遞愛心」的心聲。
2015年3月1日,我香港大專普通話朗誦社假香港城市大學講堂舉辦了一場生命與愛:誦·讀·劇欣賞會,得到了廣泛的好評與迴響。
 
生命與愛:誦·讀·劇欣賞會海報。
生命與愛:誦讀劇欣賞會海報。
 
在當今社會被撕裂、人心日益動盪之際,作為大專界的一分子,有責任以特殊的方式發出我們的聲音,這是本次演出的起因。我們選擇「生命與愛」作為此次演出的主旨,是希望通過這次演出傳遞出「珍惜生命、傳遞愛心」的心聲。
 

首尾呼應 弘揚生命與愛

 
作為節目策劃者,我瀏覽了眾多作品,經過精挑細選,最後作出了以下的選擇。
 
為了突出主旨,在演出的開場我選擇了靳以先生的散文《散文三試》的選段作為〈序詩〉。
 
「啊,生命是無處不在的,愛也無處不在。⋯⋯我歌頌生命,我歌頌使生命長青的愛情。我愛自己的生命,我更愛別人的生命。如果我的生命不在了,就把我的愛在人間留下來。」
 
而在〈尾聲〉部分,則以艾青先生的詩《牆》來作結。艾青先生在1979年訪問西德,面對柏林牆即興創作了這首詩歌。當他在交流活動中當眾朗誦時,不少女士淌下了熱淚,儘管她們聽不懂中文,然而心靈情感的傳遞卻超越了語言。
 
「誰也不喜歡這樣的牆/再高一千倍/再厚一千倍/再長一千倍/也無法阻擋天上的雲彩、風雨與陽光/無法阻擋飛鳥的翅膀和夜鶯的歌唱/無法阻擋流動的水與空氣/更無法阻擋千百萬人的/比風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時間更漫長的願望。」
 
前後的呼應將主旨鮮明並一脈地貫穿了下來。
 
為了明確主旨,選擇了以下幾篇詩文:
 
陳衡哲先生的散文《運河與揚子江》;
這是受《信報》上某文的啟示而選擇的。作品中「揚子江」對「運河」坦言:
 
「你不懂生命的意義。你的生命成也由人,毀也由人;我的生命卻是無人能毀的。⋯⋯淚是酸的。血是紅的,生命的奮鬥是徹底的,奮鬥來的生命是美麗的。」
 
這樣的台詞對今天的人們聽來,有着「別有一種滋味在心頭」的感覺。
 
美國作家 歐·亨利的名作《最後一片葉子》;
本篇小說我們改變成讀劇。將老畫家不惜自己的生命來挽救年輕姑娘的感人篇章,以催人淚下的演繹感動了不少在場的觀眾。 
 
也體現了序詩中的精神:我愛自己的生命,我更愛別人的生命。
 
著名文學與翻譯家楊絳女士的散文《生命列車》:
「人生一世,就好比是一次搭車旅行,要經歷數次上車,下車;時常有事故發生:有時是意外驚喜,有時卻是刻骨銘心的悲傷⋯⋯」
 
同樣體現了:如果我的生命不在了,就把我的愛在人間留下來。
 
以上幾篇作品都弘揚了生命的真諦,都演釋着生命與愛的深切涵義。
 

伊索理想的自由世界

 
作為演出的核心,我選擇了巴西劇作家的話劇《狐狸與葡萄》,並以《伊索》片段為名採用短劇的形式演出。伊索寓言世人皆知,但伊索對於自由的渴望,人的尊嚴以及作為哲學家的睿智與仁慈,是本劇的主題,也是我選擇的緣由。
 
其中伊索對理想世界的描繪:
「那裏小河的水在流着,人們可以用雙手捧着它來喝,而不必擔心有人會走過來干涉你⋯⋯應該有這樣的地方:在那裏,人們可以親手去摘果子,在那裏夜鶯唱着歌,不會因人的出現而飛去⋯⋯」
 
劇本的寓意形象而鮮明:即使奴隸同樣對自由、對理想社會充滿了追求與嚮往。宏揚了真正有意義的生命必須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前提,這樣人才真實地活着,才是自由人;而愚笨傲慢的奴隸主及「戴着鎖鏈被餵養得很好」的夫人反是生活的「奴隸」。
 
為了揭示生存的危機,揭示人類悲劇的產生:
「太陽不顧戀地遠去了,月亮不再有光⋯⋯星星也四散消逝了⋯⋯人們互相恨着,像鴕鳥一樣鑽到岩穴里,等待着死亡。」
 
這將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
 

仇恨分裂社會 階級釀成廝殺

 
我選擇了章詒和的《伶人往事》,將其中記述京劇名角兒尚小雲的遭遇改編成讀劇。尚小雲一生崇尚藝術,是四大名旦之一。他演藝高超又生性俠義,為了培養後人,傾其所囊辦戲校,盡顯一個藝術家的道德風範。然而當社會被撕裂,在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歲月,他被揪上三張疊起的桌子挨鬥,全家只剩下三隻碗,六根筷子⋯⋯。這就是無情廝殺的社會帶給所有善良人們的悲慘結局。
 
而根據蘇俄電影改編的《第四十一》,則從另一個角度揭示出人類的悲劇。劇中男女主人公,在身處孤島時,共同的生存意識,相互的了解讓他們消除了憎恨甚至產生了愛情。可是一旦恢復身份,即刻勢不兩立。
 
中尉聲言:「如果我們現在埋頭讀書,把世界完全交給你們管,哼,那你們會幹多少壞事,會讓幾代人血淚橫流。不,我親愛的小傻瓜,既然是一種文明反對另一種文明,那就戰到底。」
 
而當中尉即將被己方所救時,女戰士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槍,打死了第41個敵人。殘酷的現實提醒人們,本應該相親相愛的人,是戰爭,是人為的階級仇視,將世界分成兩半,將人們推向仇殺與死亡。
 
以上的劇目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可怕的現實世界,然而人們往往身在其中而不以為意。
 
我社學生創作的散文《他和他的城》則選為演出的壓軸。意圖是將貼近我們現實的生活展示出來,讓觀眾正視自己的社會。作者以自內地來港唸書的身份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真實感人地訴說他從厭惡到融入以至熱愛香港的過程。真切地啟示每一位生活在香港的市民,無論你是本地人,還是新移民,都應該敞開胸懷去感受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存環境,保持住人類真善美的天性,唯此社會才會和諧美好,香港才有未來。
 

追求真善美 開創新式舞台藝術

 
綜上所述,我們試圖從不同角度來演繹生命與愛的深刻涵義。
 
在演繹手段上,我們朗誦社多年來遵循着「追求真善美、拓展朗誦藝術」的宗旨,堅持多年來的創作方法,將朗誦與多種藝術元素結合起來,創造一種新的舞台藝術。這次我們以揉合戲劇元素為主,分別以詩歌散文表演、讀劇、話劇等多種形式展現不同作品。從收回的問卷統計,差不多每一個節目都有讚頌者,連短短的〈序詩〉與〈尾聲〉都有人點讚。這說明不同形式與內容都會受人歡迎,也說明所有的節目都保持了水準。
 
舞台演出劇照。
舞台演出劇照。
《青春詩會》是將不同的「朦朧詩」組合起來,串成一個詩劇的形式,表達了那個特定時代的青年人「失望—覺醒—追求」的過程。由於有情節、有人物、有衝突,因此觀眾較易理解「朦朧詩」,同時也對那一代青年有更深入的了解。
 
《伶人往事》我採用了讀劇的形式,讀劇是近年興起的一種表演形式。它近似戲劇正式演出前的排練,可以沒有舞台裝置,甚至不穿角色服裝,以台詞演繹為主的一種表演形式。首先我在改編的過程中,以第一人稱的敘述為主,其他人配合扮演其中的角色,或主人公尚小雲,或劇場觀眾,或戲校學生等,來創造不同的場景,有利人物的塑造以及情感的烘托。加上敘述者扮演者全玉莉老師能說能唱,帶來一種活潑新鮮的視聽覺,效果很好。演出時更由於真實的交流,在悲哀處動情淚下,觀眾也深受感染。
 
《最後一片葉子》同樣是讀劇形式,但考慮扮演者的水平,我們採用了讀與演相結合。兩位女主角用扮演劇中人的方式,其餘的都以語言表述為主。女主人公雖然時進時出,但是掌握好分寸同樣取得感人的效果,她們細膩深情的演繹令不少觀眾流下感動的熱淚。
 
《第四十一》在盧時初老師精心導演下,將戲劇表演的張力充分突顯出來。無論人物形象、矛盾衝突、舞台行動等均清晰鮮明,加上男女主人公真實激情的表演,將這樣一段遠離我們現實生活的劇情,生動地展示在觀眾面前,獲得了觀眾一致的好評。 
 
演出結束了,在 WhatsApp 上收到不少來函祝賀。都稱讚這是我社近年來最好的一場演出,並希望我們繼續這種創新的風格,推出更多的好作品。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同與讚賞是對演出者最高的獎勵,我們決不辜負觀眾的期望,為拓展朗誦藝術,追求真善美的理想而不斷努力。
 
照片:作者提供

蔣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