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官不斷將本地經濟放緩的原因指向示威,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因為自上年第一季經濟增長於4.6%見頂後,便輾轉放緩至今年第二季的0.6%,這正是中美貿易戰開火期間。
誠然,反送中運動在今年6月升溫,街頭衝突愈演愈烈,令訪港旅客人次受影響,因此旅遊相關行業均會面對逆風。但從統計處公布的2019年第二季《食肆的收入及購貨額按季統計調查報告》,食肆收益在今年第二季出現按年負增長,然而從月份數據來分析,6月的食肆收益按年收縮0.6%相對5月份的收縮0.5%是沒太大差別,引證旅客人次未必對食肆收益帶來特別的影響。
至於5月和6月的零售表現則似乎有明顯差別,6月份零售業銷貨值按年-6.7%,而5月是-1.4%,從表面看,這場運動似乎對零售帶來壓力,其實,當筆者將各項因素納入考慮後,大家便不難看見5月和6月的零售業銷貨值差別未必是這麼大,原因是今年內地與上年比較,勞動節假期是5月1至4日,而上年的勞動節假期是4月29至5月1日,今年5月是多了三天內地勞動節假期,這亦解釋到為何今年5月零售銷貨值跌幅較預期少。一旦考慮今年5月旅客大增的情況下,6月的零售表現好像加快轉壞其實是受到些統計技術性問題影響,絕對不值大家過份擔心。
出手太低 分配不均
筆者不打算與政府爭論本地經濟的下行風險較金融海嘯和沙士時嚴重,明白香港經濟結構的學者都會知道旅遊業即使受到較大打擊,也不會大幅拖低香港經濟增長。反而林鄭政府不願意以針對性方法來解決問題才令人憂慮。
財政司司長於昨天宣布一系列支援企業和市民的措施,雖然涉及金額接近200億元,但帶動GDP增長上升只是0.3%,這數字真是少得可憐。因為政府已明言經濟下滑風險嚴重,卻只是推出一個不足200億元的支援方案,看來林鄭真是一個「大話精」,因為本地經濟真的遇上大衝擊,特區政府出手肯定要大得多。
如果政府有心派糖,分配方面也要做足。例如,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日校學生可以接受2500元津貼,但為何大學生卻不給予?另外,發放高齡津貼和長者生活津貼是否能振興經濟真是一大問題,長者通常是將多出的津貼儲起以作不時之需。至於房委會和房協為較低收入租戶代繳一個月的租金是扶貧或有其他目的,大家可以細心思考,但其他公屋住戶又如何看待這種分配模式。大家都是公屋住戶,但由於你的家庭收入較低而得到免租,這無疑是大細超了。
總括而言,財爺的支援企業和市民措施似乎未夠力度,假若香港經濟下行風險較大,筆者認為全民派錢反而會獲得較多市民支持。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