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問題正困擾全球。世界衞生組織早於2016年指,儘管受空氣污染影響的高收入國家數字下降了56%,但有近3000個低收入城市的空氣質素水平,超出其標準,數字較兩年前上升兩倍。香港便是其中一個受此困擾的地方。然而本會調查卻發現,市民對此問題認知不足,未有採取足夠保護措施,極待改善。
世界綠色組織早前成功訪問了500名本地市民,發現近八成受訪者於認同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嚴重的同時,卻僅有19%及23%受訪人,會因此為個人健康或皮膚作出保護措施。
少人為健康作保護措施
事實上,環保署數據反映,香港整體空氣質素仍有待改善。雖然2016年,本港路邊監察記錄的可吸引懸浮粒子濃度水平較1999年減少了58%,二氧化氮濃度亦下降了17%。唯市區的二氧化氮濃度則維持平均約50微克/立平米,市區的臭氧濃度更由原來的約27微克/立平米,上升至接近40微克/立平米。雖然二氧化碳主要是令人感到疲倦,但濃度過高的臭氧可能會導致慢性支氣管炎、肺部阻塞。
不只氣體,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塵埃、黴菌、有毒化學物及二手煙,亦會影響大家健康。如懸浮粒子會阻礙皮膚毛孔、影響皮膚新陳代謝及外層保護,造成乾燥及老化等皮膚問題。二氧化氮亦會令皮膚出現色斑。誠如本會亦多番提醒,PM2.5;即直徑少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可「入肺入血」,不單影響肺部及呼吸系統健康,還會影響身體的自主神經系統。
空氣污染與戶外活動
有研究顯示,運動前暴露於高水平的PM2.5污染物(測試者在60分鐘內暴露300微克/立方米),將加快運動時的心跳率,平均每分鐘增加6下。另有研究指,居於高臭氧水平社區的兒童,平日參與三種或以上戶外運動時,將增加患哮喘的風險近三倍。
那麼空氣污染嚴重時,大家是否更應留於室內?事實卻不盡然。一項本地研究,追蹤了2萬多名居民死因時發現,空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臭氧及PM10)濃度上升時,沒有任何運動習慣者的死亡風險,較每星期進行至少一次運動的人士為高。即在空氣質素略差的情況下,運動對身體仍可減少因空氣污染而造成的健康問題。
空氣污染影響環境
正如本會一再提醒,大自然之間是互相聯繫,而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亦密不可分。因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會造成酸雨,繼而酸化海水,造成海洋生物死亡。酸雨落到土壤時,亦會帶着有毒金屬流入海洋,人類進食受污染的魚類,健康亦會受損。即空氣污染的影響,實在遠高於大家認知。
當然大家不能期望可於短期之內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為了保障個人健康,必須多加鍛練個人體魄,並於運動量與空氣質素間需取得平衡。大家可於進行戶外活動前,參考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避免於高或以上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時,進行戶外活動。
急需長遠紓解措施
少數受訪者表示會使用護膚品、空氣清新機對抗污染,亦有人選擇只戴上口罩。然而,即使配戴外科口罩,對阻隔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氣體污染物並無明顯效果,更不能過濾PM2.5懸浮粒子。至於空氣清新機需每兩星期至一個月內清洗,否則過濾能力會減低。
而上述的抗污措施只屬短期,個人行動也不足以紓緩空氣污染,長遠要從源頭着手,減少對空氣造成的污染。社會間應支持及開拓再生能源應用、改善城市的設計及規劃,方便大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甚至以單車及步行等代步,減少乘搭車輛。
當然於城市規劃上,可以透過增加綠化空間及減少屏風樓等,改善空氣流動。亦可定期檢討及提升排污標準,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如私家車及船隻引擎等,以至與其他地區政府訂立減排目標,大家一起制定中長遠政策,同心合力解決空氣污染問題。
原刊於《都市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