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剩的早餐、抹過嘴的紙巾、購物後的膠袋和飲完的金屬汽水罐……你數得清每天所丟棄的垃圾嗎?香港現時每日人均產生1.45公斤垃圾,要改善情況,必須從學習源頭減廢及正確回收,方可「揼少啲 慳多啲」。但你確定自己能做到百分百正確回收嗎?
三色回收箱推行逾20年,「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根據環境保護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可以回收的「三紙」,即報紙書刊、辦公室用紙及紙皮等只佔紙品都市固體廢物約五成,其餘則是包括紙巾及紙袋等無法回收的真正廢紙。
非所有紙能回收
其實不能回收的紙類,還包括熱能感應傳真紙(如收據)、紙包飲品盒、過底紙、沾有食物的紙碟或紙巾及紙杯,因紙纖維含量低或含有隱性染料、顯色劑等化學物質及金屬內層或雜質等原因,而不能回收。
加上近年內地收緊回收政策,所以港府亦改為宣傳「三紙回收,膠樽優先」,並乾淨回收。即必須確保「三無」狀態──「無膠」,去除含塑膠成分的封面或內頁及膠紙;「無雜質」,消除釘書釘、萬字夾等雜物;及「無水」,切忌淋濕紙張及紙皮,以防紙品發霉、纖維被破壞,方算正確回收。
「黃鋁罐」不只收鋁罐
不得不提的是「黃鋁罐」其實不只收鋁罐。不要懷疑自己的眼睛,是的,你沒有看錯,黃色回收箱真的不只是回收鋁罐,鐵罐(如罐頭)、奶粉罐、煮食器具及食物容器(如月餅盒)只要簡單清洗後,都可以放入黃色回收箱。
但有不少物品因安全問題而不能回收。如壓縮氣體罐(如氣體罐),因為要避免罐內殘餘石油氣產品,在運送過程中受到碰撞或壓縮而起火,所以不能回收。另外,即棄電池在循環再造過程中,只能提取出小量低價值金屬,故亦只能被丟到垃圾桶。
「啡膠樽」只收膠樽
而「膠樽優先」是除去樽蓋及招紙、經過簡單清洗的飲品膠樽及個人護理用品膠樽,以簡化處理工序及降低回收成本。而其他塑膠製品包括膠袋、塑膠餐具、飲管、膠杯、膠囊咖啡、塑膠餐盒、樽蓋、塑膠容器(如膠桶、膠箱)及包裝膠盒則可交給「綠在區區」處理。不能回收的製品如玩具、牙刷、拖鞋等複合塑膠物料及發泡膠容器則是含有多種塑膠成分或其他化學物料。
舊電器可預約回收
至於廢電器,若屬「四電一腦」,包括冷氣機、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及電腦產品,便可透過預約上門回收或交給「綠在區區」。性能良好的電器經維修後會轉贈予本地有需要的家庭,廢舊電器則會於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及回收設施(WEEE·PARK)被拆解,並將物料循環再造。還有慳電膽、光管及充電池,均必須交往指定回收點方可。
在缺乏土地資源、技術支援及資金等限制下,現時香港的回收商只以出口為主,在2017年,回收供循環再造的物品合共有183萬公噸,當中只有六萬公噸(佔3%)是在本地循環再造。要達至「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中2022年人均0.8公斤垃圾的目標,源頭減廢、乾淨回收都是眾人之事,一起為下一代留下一個乾淨的香港吧!
原刊於《都市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