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首晟教授的意外離世,以及他家人提到他曾經患憂鬱症,讓我想起了一部被嚴重低估的電影《暗物質》。電影拍攝於2007年,是由華裔導演陳士爭執導的。可能國內有些人還不太熟悉他,他在國外知名度很高,可謂多才多藝,最突出的藝術成是在戲劇導演及跨文化的融合方面。因為他從小學習花鼓戲,又在1987年出國大潮的影響下,到美國紐約大學學習表演,因此他的作品跨越東西,超越了國界,非常先鋒。最早在1999年的時候,他就把沉睡200多年的全本《牡丹亭》搬進了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據說當時這部劇長達20小時,連續演了三天三夜,一票難求,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也成為他的戲劇導演成名作。後來又陸續把《趙氏孤兒》、《桃花扇》等東方經典劇目搬到了國外的戲劇舞台。 《趙氏孤兒》還推出了中英文兩個版本,東方故事西式的表演,音樂用的是京胡、琵琶等中國傳統的樂器伴奏,算是把中國的戲劇代入了國際化。
《暗物質》:真人真事改編電影
《暗物質》是陳士爭導演的電影處女作。但畢竟是極有底蘊的國際戲劇導演,這部處女作推出當年就獲得了2007年聖丹斯電影節阿爾弗萊德·斯隆獎和2007年亞美電影節最佳故事影片獎。這部電影的兩位主演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國演員劉燁和美國演員梅麗史翠普,大家喜歡叫她「梅姨」,是奧斯卡女主角得獎專業戶,好萊塢非常著名的實力派女演員。
電影的劇情是根據1991年轟動全美的盧剛校園殺人事件改編。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盧剛事件。盧剛本是天之驕子,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 1984年通過了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學交流計劃選拔,並於次年以交換學生身分公費赴美留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就讀於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從事宇宙中的暗物質研究。在美國讀博期間,在學術上很有突破,但大概也遇到了刁難和不公平的對待,四處投訴無果,最後在1991年艱難通過了論文答辯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也就是同年,鬱積了孤獨、不滿、恥辱、悲情、嫉妒、仇恨的盧剛開槍射殺了自己的導師及幾位教授、副校長,還有自己的一位中國同學山林華,最後飲彈自盡。當時事件一出轟動了中美兩國,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電影《暗物質》就是基於盧剛的悲劇改編的,故事講述了中國留學生劉星(劉燁飾,以盧剛為原型的角色)來到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起初他很受導師的喜愛,但他天真的以為在美國這個當時號稱自由民主的國度,學生可以挑戰導師,所以當他潛心研究的暗物質這個課題,得出的理論與導師經典的瑞瑟模式相衝突,並且在這過程中表現出的才華和巨大潛力時,導師開始對他冷落甚至挖苦諷刺和排擠。與此同時,另一位中國來的同學勞倫斯馮(馮剛)卻處處迎合導師,積極融入美國社會。而每天只沉醉在研究中完全不懂校園政治的劉星,愈來愈失望,被幾次排擠與刁難後,他產生極度恨意,就這樣從一個勤奮好學一心想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天才,變成了一個槍殺導師並自殺的毀滅性人物。
梅姨在劇中演的是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校董喬安娜,像賽珍珠一樣,生於中國,是傳教士的女兒,她十分關愛華裔學生。她曾經想要幫助劉星找工作,但是被劉星拒絕,是對劉星最友好,最關心的美國人。但是即使這樣沒有挽回劉星失望的心。電影中梅姨這個角色沒有被劉星射殺,但是現實中的盧剛事件,梅姨的原型(愛荷華大學的副校長安·柯萊瑞)卻倒在了盧剛的槍下。當時事件發生後,副校長的三個兄弟表現最為寬容,他們以她的名義捐出一筆資金,宣布成立安·柯萊瑞博士國際學生心理學獎學基金,用來安慰和促進外國學生的心智健康,以減少這樣的悲劇發生。
電影裏還有一個角色,是和劉星常常發生矛盾的中國同學勞倫斯馮,中文叫馮剛。這個角色原型是盧剛事件中的山林華,電影進行了一些藝術化的改編。真實事件的山林華據說是很愛幫助同學的人,人緣非常好,還擔任中國學生聯合會主席。電影中的勞倫斯則被塑造成了一個特想迎合美國社會的人。他給自己起了個英文名,還很喜歡對同胞炫英文,並且對導師馬首是瞻,是一個急於想美國化的人。勞倫斯來了美國後開始信耶穌,娶了一位上海太太,孩子一出生就很快入了教會,做洗禮。因為他的積極融入,所以婚姻生活和社交生活都比劉星完整一些。而男主角劉星對他這種愛裝洋蒜的人既厭煩又嫉妒,相比之下,劉星則難以融入美國的社會。雖然劉星也試圖接近咖啡店裏賣咖啡和茶的洋妞,但洋妞明確告訴他不可能,這對在中國被當作天之驕子的劉星可謂雪上加霜。
劉星由於和他的導師關係惡劣,在個人情感上又受到了挫折,還有來自同一個國家的同學勞倫斯和他爭風吃醋,所以他生命中的暗物質,就是黑暗的東西就掌控了他,做出了不可想像的悲劇事情。電影最後,劉星把自己勤工儉學的所有積蓄寄給家人,身穿白色羽絨服,穿過雪地,揣着槍,向學校走去。此時的背景音樂是女生合唱,畫面劃過他母親,正在在國內騎着自行車在鐵軌前等紅綠燈,父親在廠線上工作,這一切都是灰暗的色調,很沉重,與背景清脆和天真的女生合唱形成對比。曾經,他也是個天真的人。
中美文化衝突表露無遺
電影落幕之後,帶給人們的是深刻的反思,這就是導演的功力。他把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與衝擊刻畫出來了,以及由此帶來的失落、迷惘、以及壓抑感。這部電影的劇本也是陳士爭和一個美國人共同創作的,劇本寫得好。它刻畫了劉星這個角色天真、執着、不諳世事的一面以及性壓抑、偏執、一心要為家人爭光的自尊心。作為一個博士生,他的導師是一個霸道又難纏的人,而他不希望像他的華裔同學勞倫斯一樣完全用討好來生存,他有自己的血性。但事實他的境遇其實就是教授的苦力,活在孤獨狹小的世界,與花花世界的美國格格不入。一方面是作為一位理科生在文化上和美國社會的斷層,另一方面是他生活在他的幻想當中,同時又遭遇了很冷酷的現實。所以他這個人物的內心矛盾和衝突很激烈。
這部電影能請到梅麗史翠普來演,就說明這是一個深刻的電影。梅麗史翠普是奧斯卡的女主角的得獎專業戶,坊間有個笑談,奧斯卡的女主角喜歡頒給兩種人,一種是梅麗史翠普,另一種人是其他女演員,足見她在美國電影圈的地位。她選擇跟劉燁對戲,也說明她非常欣賞劉燁,也非常認可劇本。
電影裏有個小細節,是劉燁和梅姨的對手戲。劉星在沒有工作時,去兜售化妝品給她。兩人近距離在一起的戲還略有點曖昧,劉燁把那種窩囊、壓抑、迷惑、逃離演的淋漓盡致,這段比梅姨的戲份更出彩。讓我覺得替他着急,劉燁怎麼還沒成世界級大腕呢。絕對世界級。
跨文化電影引起現代反思
這部電影雖然在美國得獎了,但仍然只有一部分人知道。也可能是電影太深刻了,反而被低估了。作為一個講中國留學生故事的藝術電影,在當時的美國太超前,感興趣的人也少。就算是有梅姨這樣的大牌加盟,仍然是一部獨立藝術電影。而在國內就更加沒有什麼聲音。我發現,凡是講中西文化碰撞的電影,表現也都不盡如人意,像《雪花與秘扇》,《摘金奇緣》、《藝妓回憶錄》、《長城》、《金陵十三釵》等。
我在美國認識一些華裔導演,像胡雪樺,還有一些華人背景的作家嚴歌苓、閔安琪等等。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談到刻劃文化衝突的電影,很容易陷入到「豬八戒照鏡子,兩面不討好」的窘境中。 2002年,我記得當時陳沖買了嚴歌苓《扶桑》一書的版權。嚴歌苓的很多小說拍成了電影,但這部好像沒有拍出來。舊金山一個華人妓女的故事是一個跨文化的故事,在哪個文化都不夠主流,確實比較難討巧。
並且跨文化的電影所呈現的中西之間的文化差異和衝突,可能需要有一些這方面的認識或體驗才能理解。如果放到現在來播《暗物質》,時機上可能會更適合一些。現在國內很多人會經常出國,自己周圍的朋友圈裏也肯定會有出國留學的人,跨文化的認知愈來愈不再小眾,就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不過這部電影的出現,又讓人們再次反思盧剛事件。當時這個事情發生以後當時的很多新聞報道以及坊間評論說盧剛是文革的餘毒,非常偏激,是中國教育畸形的典範,中國大陸來的人都自私狹隘等等。以這個論點為代表的是當時在愛荷華大學很紅的創辦國際寫作計劃的聶華苓女士。聶女士1925年出生於武漢,1949年隨家人到了台灣,60年代跟隨丈夫又去了美國,隨後和丈夫就在愛荷華大學創辦了國際寫作計劃。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小時候父親死於紅軍槍口的悲痛經歷,還是對於中國大陸的偏見,會讓她把這一切都歸根於文革。但是陳士爭的這部電影沒有一面倒。罵中國教育或者文革餘毒容易引起西方共鳴,但這樣簡單粗暴的結論不能解釋後來的現象。
在這個慘案過去的很多年裏,美國校園槍擊案卻沒有減少,而海外華人精英出現精神問題,造成慘劇的也沒有減少,因此有必要反思盧剛事件,不能讓它成為一個廉價的悲劇,這就是電影作品的必要性。那麼,是中國極盡功利的應試教育給美國社會輸入了一個殺人犯還是美國冰冷的社會關係、學校政治、槍支濫用以及隱形歧視讓一個中國天才沉淪最終成為一個殺人犯?只能說兩方面的原因都有。
理工科學生亦應接觸人文學科
電影裏有一個閃光點是梅姨飾演的校董喬安娜,因為熱愛中國文化,所以對中國學生很關照,她認為不能總是讓中國學生待在實驗室裏,一定要讓他們走出來,體驗美國生活。我覺得這是非常正確又難得的觀點。在那個時代,1991年的美國,又是在愛荷華這樣一個農業州,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偏見是必然存在的,哪怕到了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男生就是學理工的,不愛說話,就應該在實驗室呆十個小時以上,把這群人當作高級的苦力。
不過反過來,我們也要反思中國的教育,理工科學生過早的進入理工類學科的學習,把大量的時間都用來做公式有關的習題,而對人文接觸的比較少,這樣就會導致對世界的了解比較有限,知識面窄,甚至缺乏審美,跟人聊天的時候就沒什麼話題。再加上當年來美國的學生,家庭一般不富裕,不像現在來美國的學生有很多富二代,他們什麼都見過,生活很豐富。因此當年的留學生可能不太了解和外界打交道的方法。電影裏不僅是主角劉星,他周圍的中國學生談論的也都是很實際的事情,導致他們在社會上,尤其在跟美國人交往時不夠自然和自信。
現在再回頭看這部電影,無論是故事還是那個時代都已經比較遙遠,也就不會覺得那麼黑暗了。時代變遷,現在的留學境遇是比之前開朗多了。但是電影中提到的話題,文化之間的隔閡和衝突,比如讀博士漫漫無期,被當做教授或者科學界的苦力來用的這些事實還是存在的。
因此,這些事件都需要讓我們重新看待理科教育,理工科學生應該花點時間學習人文,歷史和美學等,這對他們的生活和心靈都會是很好的滋養,也會對實際生活有很大幫助。無論是日常的社交生活,還是給自己增強文化自信都離不開人文學科的助力,而一個自信的人就不太會在美國的社交文化中迷失。在美國讀博士,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而我之所以把這部電影和張首晟教授的事件聯繫在一起,是因為背景都有些相似。張教授也是物理系的博士,是楊振寧的得意門生。張教授的太太也是上海人,也信基督教。他們最終都是心理出現問題而自殺,電影中原型盧剛不僅自殺,還槍殺了幾位周圍的人,成為了美國媒體描述的一名反社會分子。但張首晟教授人文氣質很濃,怎麼也會走向一個不歸路?如果真的是抑鬱症造成的,這也讓大家要更理性地去了解這個病症。有時,天才們似乎更容易憂鬱,也更容易脆弱。說到這裏,我想用17歲時自己寫給天才畫家梵高的詩中的片段結束這邊文章:
我聽見槍聲,
我見到染紅了麥田的血,
還有永恆的稻草人。
面無表情,
你對我說,
「我想我沒幹好,你說呢?」
你受傷的腹部,
和似血的殘陽,
在我眼前交替,
奧威爾教堂的鐘聲想起,
向日葵花瓣紛紛散落,
急速還原了泥土。
你問我,
為何淚流滿面?
我說你,
又為何要深深地微笑?
向日葵沙沙作響,
月光下,
痛苦而又淋漓,
翻轉而又抗爭,
卻沒有被人看到。
有誰記得,
月光下向日葵的樣子?
!doctype>